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语文教师如何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

作者:梁书琴




  “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清朝人沈德潜的一番肺腑早已道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视角应落脚在尊重学生或读者的“各有会心”的权利上。但正如中国根深蒂固的政治、建筑思想体系都要求“统一”一样,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一直都迈着循规蹈矩的步子,似乎无论文章体式如何变革,教材内容的如何改版,教师还是一味地把教参的定论强加于学生身上,无论教师本身和学生,认可不认可,其结果都是要接受并记住“定论”。这种无奈和偏执,只能在遗憾中使我们的思想愈来愈麻木和对一切既成的理论都觉得理所当然,我们的学生也被训练成了千人一面,一呼百应。我们期盼的那种常能震撼我们思想的意见出现的场面是少之又少。但我们常常感到想帮助他们打开思想之门、智慧之窗显得如此力不从心。
  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新课标的出台和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无疑将使语文阅读成为一个思想交汇的舞台。那么,在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应如何抛弃疑虑,在实践中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而把握我们的主动权呢?
  
  一、把握阅读本质,传承思想火花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株思想着的芦苇”,一个时代的人文水准,不仅从它的阅读群体,而且从阅读的内容,乃至阅读的方式,都能一窥端倪。而能否把握阅读的本质,本身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是否已先天不足,发育不良。以课本代作品,以习题代阅读,以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从而篡改了阅读的本质,降低了阅读的品位,没有思想的阅读,等于抽去了阅读的灵魂。
  教材的改版中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篇幅,增加了鉴赏的份量,这使我们教学中的人文思想日益凸显出来,而每一个单元已不是按体裁划分,而是以文章内容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为主轴,把“爱”“奋斗”“成长”“大自然”“战争”“友情”等等这些主题串起来,是抬高了人文思想的价值,降低了语法的绝对优势。如果语文脱离了思想的反思,她剩下的也许只是一个壳了。在我们把握了阅读的本质之后,我们的课堂中才真正出现了有思想的东西。我觉得每一个有责任的教育者都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有欲望地到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畅游,古今中外文学历史著述都是我们涉猎的范围。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孤陋寡闻毫无任何阅读积淀的情况下,又怎会升华成有见地的思想?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一个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们扩大阅读,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有表达阅读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激发出思想的火花,让古今中外的文学思想真正融入到我们学生的心灵深处,同他们一起悲欢离合。《基督山伯爵》中“人类的最高智慧集中在四个字“等待”和“希望”就走入了学生内心;《飘》中的那句“明天我一定能行的,毕竟明天是新的一天了”给了学生坚强的内核;冰心笔下的爱才像“纸船”一样摇到了学生的心坎。在我的课中,每周周一成了大家的阅读开放课,表达课,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燃起了阅读的激情,更重要的是,阅读中渗透的思想开始在这里碰撞出真正的火花,是他们真正思想的体现,都能实实在在地触及到人灵魂深处,滋养着曾经孱弱的我们。学生们正是在品味这些文学作品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让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接受洗礼。
  
  二、弱化教学定论,正确看待误差
  
  从接受理论看,一切作品都具有“朦胧性”,唯有如此,才有读者无限多样地将作品具体化为“第二文本”的自由境界。(《接受理论》第4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更有充分的理由,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各持己见,鼓励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不是很早就给他们指定一个方向,让他们水到渠成地走向“定论”。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为什么不愿开口,他们大多都是害怕答错,被人笑话,长此以往,大多的学生都是以沉默代替思考,以定论代替创新,慢慢地阅读课便成了大鸟喂小鸟的情景,基本变成了任何东西都以“抄下来”为罢。网络上曾一时流行的一个说法,说中国孩子最缺的是什么?那就是自己的看法,有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现状。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大可不必有这样的疑虑,学生的理解与作品的原意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必要忌讳阅读时的理解误差,相反我们在教学中,始终能够肯定学生的回答。允许思想的多样化,那么,就可以避免再次出现教师千呼万唤,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
  
  三、从合作中探究,从分歧中升华
  
  马克思曾说过:“既然世界上允许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思想只有一种形式呢?”一般说来,学生阅读作品后的最初感受都比较粗略、浅薄,看法之间有的也相互游离。就像《红楼梦》世事沧桑,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贾母这诸多丰富的人物,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而言,他能理解多少!一个双腿齐全的人对《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又怎能完全感同身受呢!当然,即使是一个成熟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看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正是因为有了辩论有了冲突,才真正地清晰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让学生各抒己见,并迁就他们,那我们是不是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并放任自流呢?当然不是!教师在阅读中,按照语境作适时地引导,做到收放自如,至关重要。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鉴赏,以鉴赏替代人文教学,普遍缺乏批判的能力。而真正的思想,首要的是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立场。缺乏批判的不过是盲从和媚悦,这样,岂能培养出具有高贵精神实质的人才!我们让学生们敞开心扉,我们首先要允许他们各抒己见,考虑到素质不同的每个人对理解的制约。否则,只能是言者谆谆,听者邈邈了。
  记得有一位伟人说过:“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渴求,他们就像一块干燥的海棉,可以容纳大量的水份,求知可以说是人的天性,求知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录觅、探求,自然会获得不同的认知效果。
  何况,语文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学生们说: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学科一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我们人生方向的把握,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在这么一个丰富多彩、思想交汇的舞台上,我们哪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不埋藏着一份好奇和表现的欲望呢?
  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在彼此意见中了解,讨论、乃至辩论,没有绝对的对错,没主次,没顺序,把分歧意见保留,并在全班表达出来,在这许多未解的命题之中,问号之中,包含了许多的有价值的认识。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受到,学生们的意见和表达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试想,在合作探究和保留分歧之前,我们曾埋没了多少有见地的思想?
  
  四、超越书本阅读,追寻人生价值
  
  古人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除了在书本中进行阅读体验外,我还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进行生命的阅读。远有孔子带门徒周游列国,阅读人世天道;近有余秋雨踩遍中华大地人文穴位,发出“文化苦旅”的感叹。我们要求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因为没有任何阅读比我们的身边的事物更能吸引人和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了。我们的学生每周都要进行生活点滴感悟的积累,对生活本身的感受使他们具有了一颗关怀世事的心,在阅读中真正了解了生活并把他们拥有的深邃思想去审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堂上为他们开辟了抒发心声的天地,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更可以在每天的语文课的“生活留言板”上写下自己的心声,在这些真正属于学生们的天地中,他们的性灵真正得到了抒发。
  总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寻找作品美的同时,也在寻求建立自己的思想。抛弃以往的盲从和定论,因为任何结论都不能绝对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我们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追寻,因为追寻的过程远比追寻的结果更有意义。
  
  梁书琴,语文教师,现居广东珠海。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