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作文能力培养管窥

作者:吴征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检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手段。但近几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种怪圈,其实质是只学不教。从内容上强调缩写、改写、仿写、片段描写,全方位分层次地练;从形式上采用大作文、小作文、课堂训练作文、课外练习作文等加大密度地写。然后便是教师认真地改错字、病句、画波浪线,不同层次地下眉批和总评。等到学生从繁重的作文练习中解脱出来的时候,面临着的便是不同层次的各类考试,当学生看到一个个陌生的作文试题时,却不知从何处写起了。可见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多维辅导,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呢?
  
  一、培养观察感知的能力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多方位地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能力。
  1.从课堂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笔者在教学《看云识天气》前一个月就让学生养成看云识天气的习惯,之后再学习此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如教学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时,联系课文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教学此文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晚霞并加以描写。之后在教学此文描写晚霞时与自己的作文进行对比,从中得到启迪。
  文中这样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作者抓住了海滨仲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仲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是因为作者热爱生活,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
  2.从课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观察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热爱、最留恋、最感到温暖的,自然是观察的重点对象。学生的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爸爸妈妈的关怀,亲戚、邻里的趣事,节日的乐事,都会拨动学生的心弦,都会为学生开拓无比广阔的观察天地。然而,现实的作文提起笔来,却无话可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观察学校生活。学校应当说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这里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正确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丰富多样的生活,学生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3)观察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观察社会生活,必须是教师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作适当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指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只有这样才有收效。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方位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只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才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生活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培养体验积累的能力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都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言之有物”,物从哪儿来,主要取决于学生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来源于生活,看过许多,听过许多,经历过许多,知识就会丰富;另一个来源是读书,书读得多,就可以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怎么才能解决学生只追求故事情节一掠而过的现象而有的放矢去指导呢?
  1.指导学生有的放矢读好书。
  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指导,确定阅读的内容。除适合初中生读的名著外,对于刚出版的、文库、图书室里较好的读物,也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还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推荐不同的书。这样使学生逐步做到根据需要读书,读书就有收获,进而达到根据收获进行写作。
  2.指导学生做到“边读边抄边写”。
  在课外阅读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摘记下来。阅读后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这样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以便在习作时应用。
  3.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组织好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交流会。如各人推荐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共同赏析;推荐自己写的读后感并评价;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等。这样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认真读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果我们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素材积累,你的笔下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淘出许多金子来,也正是因为平时材料的积聚,才能厚积而薄发。
  
  三、培养多写作多思考的能力
  
  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就强调写作需要反复历练。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在不断实践中得以提高。
  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
  
  四、培养说真话诉真情的能力
  
  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著名小说家卡夫卡也曾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目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没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
  记得前不久笔者布置了一道第九届新世纪杯全国作文竞赛的作文题目“橡皮泥”,让参加过作文兴趣小组的同学和未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同时进行写作,准备从这些参加过作文兴趣小组的写作能手中寻找几篇佳作。然而事与愿违,多数同学编造的痕迹明显。最终写得最打动人的竞是未参加过兴趣小组的同学。这位同学饱含深情地叙述了母亲的伟大及对母亲的敬仰之情。此文写出了真情实感令读者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最能打动读者。
  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也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不虚假,不矫饰,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培养写作能力。
  
  吴征翠,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