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漫谈语文教学中的“精讲”

作者:冯殿元




  新课标强调:“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1]其中的“接受”应理解为是在“精讲”基础上的“接受”,“传授”应理解为是在“精讲”基础上的“传授”,这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精讲的‘精’,是质量概念,不是数量概念。精讲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教白话文才产生的。……当老师应当会‘言传’,就是说给学生一点启发,让他们体味得更好一些。怎么‘言传’效果最好呢?于是有了‘精讲’问题。精,就是恰到好处。”[2]宁鸿彬老先生进一步解释说:“50年代末、60年代初流传过一个口号,叫做‘精讲多练’。意思是:在一节课之内,要讲得精一些,练得多一些。这个口号无疑是正确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来传去,就走了样。首先是把‘在一节课之内’这个前提传丢了,于是就变成了没有时间限制的任意行为。其次是把‘精讲’二字淡化了,突出强调的只是‘多练’二字。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早晨读、晚自习、节假日加班、寒暑假补课的不讲效率的局面。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提倡精讲精练。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讲得少了,练得少了,但脱离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不能教会学生,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是不行的。”[3]由此看来,“精讲精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小觑的一条重要原则,对语文课堂教学自然也是如此。这里所论及的“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即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精确、精练、精彩。所以说,“精讲”是就教师而言的,即教师的讲授,其主要力量应放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至于与此相关的其它内容,则应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去探讨;而“精练”则是就学生而言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主要是通过“练”去巩固和加深。“精讲”和“精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孪生兄弟,体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关系。
  我们提倡“精讲”,就是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目的犹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这一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作过精辟的论述:“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4]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说,实施“精讲”就是避免“小学而大遗”,真正做到对学生思维和能力方面的训练。
  要真正做到“精讲”,教师必须在课前深钻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将教材的每阶段知识点作一番系统科学的分析、安排。一篇课文,内容很多,备课时,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大纲,备重点怎样突出,备难点怎样突破,备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可以不讲,都必须经过认真考虑。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通过精选,教师把课文的所有要点都排列出来,在不失其完整性的前提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要点,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必须达到对教材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提纲挈领抓住要害。并且选取要点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所选要点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偏易,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即令在课文中是个要点,也只能作为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次要材料,不能当做“精”讲的内容。学生未知的东西,可以作为确定教学要点的依据,但不等于未知的东西都是教学要点。教学的要点,只能是在许多未知的知识中学生所急需要的即能够以点带面的最重要的要点,这个要点就是所说的确定要“精讲”的地方。现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5]这篇讲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结合几位教师的“精讲”过程)为例,来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以体现语文教学中“精讲”的特点。
  《荷塘月色》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在学生熟读、背诵第4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揣摩“景语”,弄清该段的写景特点。
  1.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板书)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鉴赏它们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比喻荷叶的风姿。裙与荷叶形状相似;“亭亭”是高颀的样子,与“出水很高”相配。荷叶“出水很高”才让作者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句形容荷花虽开得不多,但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明确: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4.学生一起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由此得出,“精”是指一节课的精华部分,是突出这篇课文重点和分散难点的关键所在,对这部分内容,教师的讲一定要有精当的计划,讲求艺术性、科学性。使学生能抓住主藤部分,然后随老师讲授顺藤摸瓜找到知识眼,以便进一步开发出去,以点带面。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有的课文多讲一点,是作为举例,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自己用心去读。学生读的能力高了,老师便可以少讲以至不讲了。”[6]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做到“精讲”,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能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精练,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有人估算过,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要占去学生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只有课堂上讲练结合,学生通过精练,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课下也就不那么紧张了。因此,提倡语文教学中的“精讲”,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0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语文教材,既为了适当增加阅读量和扩大知识面,又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因为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是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所以要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这就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将讲读课文自己来教读,课内自读课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阅读。并在指导学生阅读中,教师也要根据每节每段的重点,分别让学生采用略读、浏览、速读、精读等方式进行,以求达到突出中心,训练学生能力的目的。可有人认为“精讲”就是少讲或不讲,这实际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讲授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采用“精讲”的方法。长课文的特点就是长,但又不能费时过多,这就是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只有在“精”字上下功夫。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点一点,其余部分不讲或不全讲,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味”[7],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自己所“独有”的语文能力。还是宁鸿彬老师说得好:“讲求效率是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每一位教师都力求使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但途径并不相同。有靠加班加点的,也有靠精讲精练的。结果是,加班加点者,其学生叫苦不迭;精讲精练者,其学生轻松愉快。显然,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才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讲求效率,才是课堂教学的高境界。”[8]所以,教师要大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倡导语文教学中的“精讲”,这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Z].2003.
  [2][6][7]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关于精讲及其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8]宁鸿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J/OL].http://www.ffkj.net/Html/LunWen/LW_YuWen/599.html.2007-2-28.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朱自清.《荷塘月色》[A].见:语文[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冯殿元,语文教师,现居内蒙古突泉。本文编校:程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