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从“套话作文”透视中学作文教学机制

作者:顾叶斌




  高三了,一说作文,尤其是说到作文中的“失分”,许多人头脑中会蹦出一个词来——“套话作文”。何以对这个词这么敏感呢?这跟他们在考试中吃的亏有关。近年来各省的高考阅卷中纷纷重拳打击“套话作文”。高考的指挥棒一动,马上就产生了联动效应,大小考试跟进效仿,也重拳打击“套话作文”。
  关于套话作文,徐桦君老师认为其特点是“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就结构而言,往往是“穿靴戴帽三段论”,即“添头,加尾,主体三段论”。而其中又以三段论最为显眼,往往是用三段文字来写三个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做文章的主体。
  据专家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李白是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中频率较高的一个,最高是屈原、陶渊明、苏轼,被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等。
  那学生为什么喜欢运用“套话作文”这种模式来写作?这是因为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文化名人的材料来敷衍。
  当然,这其中也有老师的因素在里面。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盛赞当年的那篇写三个文化名人而得满分的高考作文。这种赞赏其实带有明显的导向性的,加之以多次、长时间的灌输,尤其是满分的诱惑,学生的作文慢慢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另外,套话作文训练起来方便、收效明显而且可以速成。
  不过,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因为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套话作文”使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严重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学生得分趋近,很难为我们的高校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会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准确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浙江省高考阅卷组从2006年开始对“套话作文”的打分执行从严的政策。2007年更是重拳出击“套话作文”,像样卷中的带有抄袭性质的套话作文《昨夜西风凋碧树》,只给了22分。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2008年的高考作文复习的方向何在?我们应该如何辅导学生写作呢?笔者思考如下:
  首先,我们要在情感的世界里寻找出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是说感动心灵的东西,没有比感情更重要的。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用了果木的成长作比喻,意思是情为诗之根,言为诗之苗,声为诗之花,义为诗之实。“情”是创作的根本,也是我们高考写作的根本。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对自然万物的关注而引发思考的传统至今如是,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情感是我们学生写作的一个促动点与爆发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有了情感的摩擦、碰撞,才能激起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面对高考阅卷者,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动之以情”了,方能感动他们,方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为什么这三篇文章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正是因为它们表达的感情真实、丰富而又独特。也只有这样真正情到深处的文章才能感人。
  当然我们在指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谋求发展时,必须强调感情的真实。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有什么不同呢?刘勰是这么解释的:“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意思是《诗经》中的作品心怀忧忿,于是吟咏情怀,讽刺朝政,这就是为情而造文;汉代辞人,心中无所郁闷,但求夸张声貌,沽名钓誉,这就是为文而造情了。“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写的作文表达的感情也必须真实。我们坚决反对“为文造情”,对于“为分造情”的文章更要重拳出击。高考中曾出现过的,以捏造父母死亡来博取阅卷者的同情,骗取高分。这样的作文抒发的情已经不仅仅是“虚情”,它已经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了。当然,那一年这样做的学生最终也付出了相当惨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抛弃“虚情”,抒写“真情”。
  谈到具体操作策略时,我想强调“小切口,大视角”的写法。所谓“小切口”是指写文章的切入点要小,强调一个“点”;所谓“大视角”是指通过这个点展示的面,强调一个“面”,这种“点面结合”写法,归根结底就是要我们注意选材的典型性,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且来看朱自清写的《背影》中描写父爱的一段文字: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爱如山。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是无处不在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无处不在就四处开花,处处下笔,因为毕竟文章的篇幅与字数是有限的。我们写作时必须给无处不在的父爱寻找一个点,作为突破口。在这一点上朱自清给我们做了示范,他写父爱正是选取了一个“小切口”——肥胖的父亲在车站送儿子时,爬过铁道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并牢牢抓住这一个“点”,抓住了这个典型的细节,如实描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当然,一个小切口本身也暗含了“窗户”的作用在里面,通过它,我们实现用“大视角”来欣赏广阔的天空。正如朱自清描写的“背影”,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也正是因为这种“窗户效应”,帮助文章实现了“小切口中的背影”向“大视角中的父爱”的质的飞跃。
  其次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善于表达自我。为什么要强调高考作文中的“表达自我”问题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篇获“冰心作文奖”一等奖的文章: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说是一篇文章,其实它才107字。作者是小学三年级的郦思哲小朋友。小学生107字的作文,为什么能摘得“冰心作文奖”一等奖呢?我们来看看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先生的点评——“郦思哲同学的这一段话之所以让我们眼睛一亮,并且隐隐有一种感动,就是因为作者真切地表达了妈妈回来了这一生活片断所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喜悦,以及曾经有过的伤感和思念。这个时候,作者用自己纯真的感受,带领我们重温了母爱的温馨及其无所不在的美丽。”
  浙江大学中文系吴秀明教授认为,这样的一篇小文获奖,其实就是一种启迪,启迪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而我举这个例子无非是想说“自我”在文章中的分量。有自我经历、有自我感受的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反之拼凑字数的、无病呻吟的文章就只能沦为“文字垃圾”。
  另外,高考的作文题中本身也要求考生表达自我。2007年浙江卷——还记得你的童年吗?……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像“自主立意”“你的体会”“自己的体会”“你的童年”“你的学习”“你的生活”“你的记忆深处”“你的理解”“你的感受”“你的感想”“你的故事”“你的真情”“你的思想观点”在2007年的全国卷、北京卷、重庆卷、辽宁卷、江西卷、湖北卷、湖南卷的作文题中频频出现,从命题者的用意来看,他们就是要考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感受,换句话说,他们希望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表达自我,张扬个性。
  事实上他们的做法是符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新课标》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所以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积极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积极引导他们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顾叶斌,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嘉善。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