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宽容〉序言》的教学与语文的人文教育

作者:冯常汉




  语文课文和语文课堂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如果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始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那么语文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就能同时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宽容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亨德里克·房龙在《宽容》里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宽容>序言》虚构了一个寓言故事,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典型化,阐述了人类历史中革新与守旧的斗争,表达出希望思想自由,以“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心愿。我在引导学生按环境、人物、情节的线索寻找、诵读相关的句子、段落,分析、归纳出本文的主题之后,让全班同学到图书馆、互联网上去搜集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守旧与革新斗争的材料,并结合课文谈自己的认识,写成文字,然后分组讨论,每组推举一个同学到全班交流。
  交流时,先在黑板上板书课文中的两段话: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
  要求每个上来发言的同学在介绍完自己的材料,谈了自己的认识之后,朗读这两段话。
  第一个同学陈思:阿基米德的故事。
  罗马将领马赛拉斯率军进攻叙拉古,遭到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光学原理发明的神奇武器的一次又一次痛击。当罗马军队最后从背后攻入叙拉古后,几个罗马士兵闯入一座古老院落,向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索要金银财宝不得,踢翻沙盘,踩乱地板上的各种图画,直向那一排排的书柜扑去。阿基米德一把扯住一个士兵的腰带:“你可以砍下我的脑袋,但不能踩坏我的图形,不能毁了我的沙盘,这是科学,是知识,是要留给后人的。”那士兵怒目圆睁,“刷”地一声拔出那把罪恶的佩剑:“你这个疯子,你在罗嗦些什么?”说着一剑刺透了阿基米德的胸膛。
  认识:我们对异见、异己,甚至是敌人也应宽容。那个野蛮无知的士兵,他哪里知道,他这一剑刺断了科学的咽喉。古希腊文明从此就跌落下来,再也没有登上世界的高峰。阿基米德死后,他面前的那些科学之门,直到一、二千年以后才被伽利略、牛顿重新打开。
  第二个同学万靖:布鲁诺的故事。
  在哥白尼临死前发表《天体运行论》五年之后,出现了一位更勇敢、更彻底的继承者——布鲁诺。在宗教法庭上,他那锋利的言词,精深的哲理常使那些上帝的奴仆脊背上渗出冷汗:“我知道,你们当初没来得及处死哥白尼,是还没有发现他的厉害。其实,他还是对你们太客气了。他说宇宙是恒星绕太阳组成的天球,我却还要将这个天球砸烂,那宇宙其实是无边无岸。他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却还为你们留下了一个中心——太阳。我说宇宙无边无际,根本没有任何中心而言,你们说上帝在地球上创造了人,其实别的星球上也有人存在。宇宙是无限的,上帝是管不了它的!”
  布鲁诺被囚禁在黑暗的地牢里,他们不给他看书,不给他纸笔,让他踩冰冷的石板,吃混着鼠粪的米,隔几天就提审一次。折磨八年后,大主教罗伯特·贝拉赫曼判处布鲁诺最仁慈的不流血的刑罚,并在行刑前的头天晚上派人割下布鲁诺的舌头。
  认识:大主教罗伯特、教会统治所倚赖的《圣经》,让我们看到了“守旧老人”和“古书”的影子。教会的顽固残暴,使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为真理而殉难了。但布鲁诺的死则标志着黑暗的中世纪的崩溃和近代科学的复兴。
  第三个同学别永超:塞尔维斯的故事。
  塞尔维斯本生长在西班牙,因写了反神学的文章而被流放到国外,便在巴黎研究医学。盖仑的经典医学书上说,人身的血是由肝脏制造的,然后流到全身,被各处吸收,不再返回。而塞尔维斯经过解剖和观察发现血液是从左心室通过肺动脉进入肺部,在肺血管中靠呼吸来的氧而改造成红色,进入肺静脉,再返回心脏,这便是肺循环,即小循环。这是一大发现,可在当时却遭到一场大祸。当时人的习惯是,经典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只须看书,不必观察实验。特别是对于人体,这是上帝所创造的,只有权威者才能解释,怎能轮上一般凡人来妄加议论!谁要提出不同意见,便是有违上帝,自然要处以极刑。塞尔维斯是个宁折不弯,不肯说一句假话的人。一次,他居然将盖仑的著作抛到火里说:“让这些胡说八道去见上帝吧!”这一下可不得了,大主教加尔文来找他的麻烦,将他逮捕起来。
  认识:大主教加尔文和盖仑的经典医书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什么是“守旧老人”,什么是“古书”。恩格斯说:“塞尔维斯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
  第四个同学李健峰:拉瓦锡的故事。
  拉瓦锡,法国科学家。他出过一本《化学教程》,总结了他多年的经验,提出氧化学说,统治化学界近百年的燃素说才被真正戳穿。他将自己新发现的三十三种元素整理成一张表,这是化学史上第一份科学的元素表,那水、土、气、火的四元素说到此也彻底破产了。化学在拉瓦锡面前是彻底敞开了大门。许多新奇的现象,有趣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跳了出来。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化学王国的时候,灾难降临了。一个叫马拉的法国人,前几年写了一本《关于火的特性的研究》,漏洞百出,他曾著文反驳。不料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这人倒成了革命领袖,他要报仇了。
  果然,不久,拉瓦锡被带上法庭,法庭的审判极为草率。一位好心的律师提醒法官:“拉瓦锡先生可是一位全欧洲闻名的科学家啊!”法官说:“革命不需要科学家,只需要正义。”当即判了他的死刑。
  拉瓦锡被绑赴刑场,惊动了巴黎的许多科学家,什么时候听说过一个科学院的院士被抓来砍头的呢?和他一起研究化学命名法的柏托雷连忙赶来,柏托雷冲到监斩官面前,高声喊道:“不能杀他啊,法国不能杀掉自己的儿子,你们一瞬间砍下他的头,再过一百年也不会长出一颗这样的头了啊!”但那无情的铡刀还是从天而降,这位现代化学的创始者便人头落地了。
  认识:有宗教的狂热,也有革命的狂热。一百年都长不出的一颗头颅在“革命”与“正义”的名义下被砍断了。借口虽然美丽,其实质是当权者的狭隘、偏私、不宽容。
  第五个同学王晶:爱因斯坦的故事。
  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深深地触动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说,在物理学界和哲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相对论进行了激烈的反驳和无情的嘲讽。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勒纳,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进行了恶毒攻击。还有许多人指责爱因斯坦的真知灼见“违背常识”、“玩弄数学游戏”、“标新立异”、“故弄玄虚”。1920年,在德国的政治背景中,开始了排斥相对论、反对爱因斯坦的敌视行动。2月12日,柏林大学的一些学生在爱因斯坦讲课时蓄意捣乱,爱因斯坦被迫退出课堂,忿然离校。此时柏林还出现了一个以魏兰德为首的组织,宗旨是攻击相对论和爱因斯坦,在柏林的报纸上扬言“要杀死爱因斯坦”。
  1921年,瑞典科学院决定授予爱因斯坦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却不是因为对于相对论的研究。瑞典科学院对相对论如此讳莫如深,与德国的反相对论运动有直接关系。勒纳和斯塔克早就说过如果给相对论的创立者颁发诺贝尔奖,他们就要退回诺贝尔奖。瑞典科学院把授奖原因谨慎地说成是由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这样,德国的反相对论分子就可以向人们宣布:相对论是不配得诺贝尔奖的。
  1933年1月末,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纳粹政府教育部下令普鲁士科学院给爱因斯坦以严厉惩罚,德国最大的科学院开除了最享有盛名的堪称“国之瑰宝”的院士——爱因斯坦。
  1933年5月10日夜,在一片欢呼声中,爱因斯坦的几万册书籍被投进柏林国家歌剧院广场中央的火堆里。这些书中,也有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手稿。8月,德国悬赏重金收买爱因斯坦的头颅!
  爱因斯坦要不是到了美国,可能早就性命难保。
  认识:“无知山谷”里发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古代,也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爱因斯坦的身上。迫害他的有大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最大的科学院。那些过去的“先驱者”变为“智慧老人”之后,如果没有一颗“宽容”之心,也可能变为新的“守旧老人”。
  老师总结:
  以上同学们交流的材料是发生在科技领域的事例。在政治、思想、经济领域也有大量革新与守旧斗争的事例。如商鞅变法遭车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马寅初的人口理论遭批判等等。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进一步收集体会。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上面的交流,我们应认识到:
  1.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明、文明进步的新时代,我们的求学、研究、发明、创造都有着非常优越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应当珍惜!
  2.我们对新思想、新发明要宽容,对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观点、不同行为以及其他许多个性化的新事物也要宽容对待。我们可以争论,可以批评,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但不能狭隘、自私、打击、迫害。
  语文既包含学科知识,又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是知识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同时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既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冯常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仙桃。本文编校: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