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独辟蹊径 一箭三雕

作者:江建林




  笔者前不久听了一节语文课,感慨万千。执教者姚老师独辟蹊径,勇于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做到了改变教法,一箭三雕。
  姚老师在上《苏州园林》时,没有运用传统的教法,而是采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先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各自提出问题,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问题。经过粗略的统计,全班学生一共提了一百多个问题。然后姚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进行解答,把容易回答的或不太典型的问题先剔除掉,把比较难的或比较典型的归纳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答记者问”正式开始后,由某一组代表提出问题,请另一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当一个问题答完以后,评委(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分别给有关小组打分,学生机智的回答及调皮的动作,不时赢得大家的掌声。语文课结束前,姚老师还总结了各组的得分情况,为优胜小组发了奖品(她自己花了钱,购买了一些本子),一堂充满愉悦和笑声的语文课在学生的掌声中结束了……
  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在分析《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一般首先要疏理字、词、句,接着进行作者介绍,结构划分,然后详细分析文章的每个段落,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但姚老师独具匠心,让学生既当记者,又当被采访者,这种形式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笔者可以很坦率地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早已熟悉了教师教课文的路子了,所以不少学生听到上语文课就觉得头疼:又要来讲“老三段”了。本来可以充满生命活力、碰撞出师生智慧的火花的语文课,往往因为教师一些一成不变的教法而变得死气沉沉。可喜的是,不少老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如每篇新授课的开场白都精心设计,让学生上讲台分析文章,组织学生把课文变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模拟“记者招待会”,巧用多媒体形象地进行教学等等,这样新颖的教学形式,合乎教学的要求,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我想,其他学科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学生在“答记者问”的活动中,既要当记者,又要当主持人或被采访者,他们肯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要准备提问的提纲,还要准备主持人讲话的内容和被采访时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这就促使学生们要合作、探究。这样的形式,比老师叫他们回家看两遍书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学生在家里或在课上,会聚精会神地钻研文本,咬文嚼字,划出不懂之处,拿不准的地方还会主动地与前后左右同学探究。这样,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围绕一些问题展开,激活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以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为结束,这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课上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启发性,也很有合作探究的价值,诸如从美学、建筑学角度看,苏州园林的布局是否还有其他作用?苏州园林到底有多长历史?苏州园林的各个园林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些问题就会促使学生在课上乃至课后去搜集有关信息,加工信息,互相发表看法,互相进行探讨。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深受师生的喜欢。过去不少学生之所以在上课时无精打采,就是因为从教材到教者都把学生当作器皿,让学生去“装”现成可靠的知识,让他们记忆、背诵一些现成的结论,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而很少安排学生在课上活动起来。不仅学生的显性活动比较少,而且他们的隐性活动——大脑的思维活动就更少了。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应和认识。主体在活动认识的建构活动中十分重要,正是它通过不断地将新知识同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中,或者改变已有的认知图式去顺应新的知识,通过顺应、同化、平衡等活动,不断打破已有的认知图式,建构起更高级的关于各方面的客体认知结构。没有主体的主动活动,就不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就不能得到认识的提高。显然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活动起来,不仅他们不会感到上课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且会在各自的学习中,在自己的认知图式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答记者问”通过师生活动,尤其是通过生生活动,能让学生在显性活动和隐性互动方面得到充分的展开,让他们大脑的思维充分活动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答记者问”这种形式,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胆识和应变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人人都要提出自己设计的问题,这就使得平时不乐于开口、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不得不提出问题,与人交流。在班级交流中,主持人要设计自己的开场白,被采访者要准备充分,恰当地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消除胆怯心理,落落大方,镇定自若,对答如流,应付自如,从而培养他们的胆量和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应变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能保持最佳心境,就能自由自在地畅游于社会和生活的海洋中。笔者认为,学生上课也是如此,他们如能保持最佳心境,就能在学习知识时畅游。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中,在教者预先设置或者课堂即时生成的情境里,不断得到外界的刺激——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和鼓励,能积极提出问题和踊跃回答别人的问题,博得同学的阵阵掌声,获得老师的奖励,愉快的心境和紧张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学习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了。姚老师这堂课就是让学生保持最佳心境,他们一直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激励,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这堂课效果甚佳。
  这一节课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当一个问题答完后,评委分别给有关小组打分。这些“评委”是由姚老师和班中的几个同学组成的。当少数有难度的题目学生答不出时,老师给予引导和指点;大多数问题,学生能回答时,则由师生评委来判定打分。师生相互协商,共同评价,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民主是师生平等关系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地享有民主权利,这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在具体问题上的看法,可以就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打分进行斟酌,可以与对方就学习中的不同理解展开探讨甚至争论。这样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探讨甚至争论,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样的民主的氛围越浓,师生的关系就越平等、和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答记者问”这一形式,在评价的内容、形式上,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体现了教学民主平等的思想。
  应该说,“答记者问”这种形式,一改过去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了一些新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交流、探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确有“一箭三雕”的功效,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有方,教法不定。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才能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建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州。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