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文言文猜读法例说

作者:陈宗德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讲解,尽管这些讲解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实践也一再提醒我们,即使学生掌握了较为系统的文言文知识,当他接触到一篇生疏的文言文时,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阅读障碍,虽然他面对的这篇文言文并无生僻的字眼和晦涩的语法。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阅读智能的培养。“猜读法”正是文言文阅读智能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
  何谓“猜读法”?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对其字词句篇的含义作出合乎本意的逻辑推断。“猜读”绝非主观臆断,而是依据文章内在的语法、语义、结构等关系所作出的准确断定。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教学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钱锺书先生在论述乾嘉朴学时曾说过:“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只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句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者是也。”(《管锥编》)由字而句而篇的领会,靠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它是特一边耳,亦只初桄耳”,并不能完全解决阅读遇到的理解问题。这时则须由篇而句而字地进行“循环”之“阐释”,才能完成对文章的透彻理解。
  下面仅就文言文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猜读”作些示例。
  
  一、猜词语含义
  
  1.依照相对应的词语猜
  文言文,往往运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叙事抒情、说明议论。而各个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所使用的词语,多具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特点。据此,我们便可以对其含义作出合乎实际的断定。
  例如:
  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兵烧压溺遭以所禀为命,未必有审期也。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
  ——王充《论衡·气寿篇》
  这段文字中,比较生疏的是“渥”,它是什么意思呢?试看原文,“强”与“弱”、“寿”与“夭”在词义上分别构成对立关系,而“渥”与“薄”在词义上也构成对立关系。一个人体“强”命长则“寿”,是因为所禀之气“渥”;一个人体“弱”命短则“夭”,是因为所禀之气“薄”。因而,就可以根据“渥”与“薄”在词义上的对立关系来断定“渥者,厚也。”
  2.依照相应语法地位猜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等充当。据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知它的词义。《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前一“急”字作“有”的宾语,肯定是名词,可断定其含义为“急事”,后一“急”字带了宾语“困”字,肯定是动词,可断定其含义为“以……为急”、“救急”。
  另如: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这段文字中,两个“罪”字的语法地位不同。前一个用在结构助词“之”字之后,作“为”的宾语;后一个带了宾语,前有状语修饰,肯定是动词。这样一分析,就可以断定第一个当名词“罪过”讲;后一个当动词“怪罪”讲。“纾”字,前有连词“而”,后有宾语“患”,肯定是动词。再结合语境,就不难断定其含义应为“解除”。
  3.依照一定语言环境猜
  积字成句,积句成篇,一篇文章是由在意义上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制约的词语、句子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词语、句子间的相互同义、反义,承接、补充、相对、因果等关系,对词义进行推断。
  例如: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子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畜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晏子春秋·卷七》
  此段文字中的“质”、“服”都是多义词,在这段文字中究竟作何解释呢?从上下文来看,景公“射出质”,而“堂上唱善”却“若出一口”,这才引发景公“作色太息”。显然,景公的箭射得并不好。据此可以推断,“质”应为“箭靶子”。“服”字,孤立地看,作“服从”讲亦无不可;但其后句“君嗜之,则臣食之”,是从对食物偏好的角度讲上行下效的道理的,所以“服”就只能是从“衣饰”角度来讲上行下效的道理。因此,它只能解释为“(喜欢)穿”。
  
  二、猜句子含义
  
  (一)依照语法知识猜
  书面上的文字是静态的,但在这静态的文字中隐含着作者动态的思维。句子与句子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总是受到内在的语义关系的制约。而语法知识中的复句、句群知识,恰恰就是对分句之间、句子之间关系的抽象和概括。我们凭靠这一工具,就能够“遵路识斯真”。
  1.依照并列关系猜
  并列关系是指几个分句或句子,分别说明和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者同一个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我们只要抓住了其中一句的意思,就可以“比例而知,触类长之”,准确地推断出句子的含义。
  例如: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魏源集·默觚上·学篇》
  加线的几句是从几个方面论述实践知识比书本知识重要。“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意为“翻阅(有关)五岳的图册就认为自己懂得了有关山的知识,实际上还不如樵夫在山上走一步(了解得多)”。只要读懂了这一句,或其它一句,全段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2.依照转折关系猜
  转折关系是指几个分句或句子,前面提出某种事实或情况作为前提,后面转而叙说与之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据此就可以准确地推断出句子的含义。
  例如: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刘悚《隋唐嘉话》
  理解本段难点在于“有功讯之在宽”,关键在一“反”字。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今公反欲出之”,“公”指谁?“之”指谁?(公,指徐大理;之,指皇甫文备)②“公反欲出之”,为何言“反”?(皇甫文备诬陷徐大理,使其入狱。后受徐所审竟被其宽大释放,故言“反”)如能沿此思路考虑,则可断定徐大理就是徐有功。全段也就完全理解了。
  3.依照因果关系猜
  例如: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陈寿《三国志·华佗传》
  理解此段,首先要搞明白“盛怒则差”是后来华佗所作所为的原因,也是华佗追求的结果。华佗正是用激怒郡守、使其吐黑血的办法治愈其病的。据此可知,差,通“瘥”,就是“病愈”的意思。这样,全段也就文意贯通了。
  (二)依照修辞知识猜
  文言文中,常用比喻、对比、排比、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有内容及形式上的特点,我们正好利用这些特点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下面仅举比喻一例说明。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阅读本段文字,关键是要能看出这里是在用比喻说理,只要能找出本体和喻体及两者的相似点,文意就不难把握。这段比喻说理的文字,其本体是“吾子爱人则以政”,喻体是“未能操刀而使割也”。这样,就明白了子产认为尹何太年幼,让他治邑是在害他。
  以上对“猜读法”作了举隅性的介绍,远没有概括尽各种情况。而在实际的猜读过程中,也不会只运用一种方法。读者可根据文章特点,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猜读作为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是必须建立在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陈宗德,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东海。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