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歌曲创作手法对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作者:尹 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的源泉在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流行歌曲无疑是学生的兴趣点,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方式。
  
  一、借鉴流行歌曲的写作手法
  
  (一)连用名词勾勒意境触发联想
  祭司 神殿 征战 弓箭
  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於我的那画面——方文山《爱在西元前》
  方文山《爱在西元前》开头只用了四个名词——祭司、神殿、征战、弓箭就铺设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场景,彷佛就像回到了神秘古代文明,见证了遥远的过去,眼前随之就出现了一位身背利箭英勇征战的骑士形象,甚至清晰可见他坚毅的神情。这让我们立刻想到了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个名词的连用便勾画出一片凄凉、萧瑟的意境。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的男子,形单影只,漫步古道,追忆似水流年。一种对平凡、朴素的恬静生活的渴望与浪迹天涯举目无亲的内心悲凉也很快漫上心头。如果学生写作文能善用几个词构建一副画面引人联想,将虚实相结合,那么,语言运用能力将更高超。
  (二)巧用意象营造气氛回味意韵
  故乡、童年、小船、阿娇,这些迭出的意象,勾勒出故乡的轮廓,像写意画,既朦胧又清晰。乡情、亲情、友情,这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心灵,雕刻出深深的印迹。美好的回忆,又引出浓浓的乡愁,是温馨的港湾,似酽酽的烈酒。《弯弯的月亮》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自有她特殊的魅力。当我们在写回忆性的文章(如童年追忆、儿时回想)或是想象性文章(一百年后的生活、太空遨游等)开头部分或片段展现时即可运用这种方式,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同时也意韵悠长。
  (三)善用修辞饱含感情激起共鸣
  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想象——Four In Love《一千零一个愿望》
  当想到巧克力糖时就很自然的想到它的丝滑和甜蜜,这句歌词就运用人们生活中常有的体验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之情表达得具体形象而又可感。
  我把梦撕了一页,不懂明天怎么写。——阿杜《撕夜》
  “梦”怎么可以撕下,“明天”又怎么能书写,词作者是把“梦”和“明天”都作为纸张来描绘。这是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我”对往事追悔莫及和对未来迷茫无知的情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因分别的久远与思念的过度,被思念者的形象会在思念者的脑海中变得模糊这一真实的常人都有的体验,自然动人。
  像这样的例子歌词中还有很多很多,它们似一只只插上了美丽翅膀的蝴蝶翩翩飞入我们的心里,如若我们的作文文字也能插上这样的翅膀,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呀!
  (四)点染环境衬托情感让人陷落
  《菊花台》“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北风乱”“朱红色的窗”“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中月弯弯——悲凉,北风乱——烦乱,阁楼——高而悠远,漫长的夜——永无尽头,衬托出一位柔弱的女子无限孤寂的形象。由此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李煜的那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又恰与歌词后面的“你的影子剪不断”相照应,歌词纵横交错地编织进许多的古典诗句与意境,不断地刺激着你对相关诗词的联想,让你慢慢陷落在歌曲的“城池”中。而我们的作文孤独时写月光,烦乱时写车流,愉悦时写繁花,感受严寒时写风雪,感受酷热时写烈日……将会更丰富、更传神。
  (五)细节刻画突现人物形象传神
  《为了谁》这首创作于1998年抗洪抢险的佳作,仅用“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两句描绘人物的状态,就塑造出一个个不怕困难、竭尽全力、为民造福的人民子弟兵的形象,赞颂了他们高尚的情操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正如《卖炭翁》仅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样简练的笔触就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年事已高、生活困苦、劳动艰辛的生存状态一样。我们在写作时也可突出人物描写的一个方面进行细节刻画,让我们笔下的人物突出的展现在眼前。
  
  二、借鉴流行音乐的写作布局
  
  (一)由远及近的表现视角
  《军港之夜》是一个典范。“军港的夜啊,静悄悄”,这是大远景;“海浪把军舰轻轻地摇”,是中景;“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是特写镜头。层层推进,层次井然。将静景与动景,整体与局部,景物与人物,有机统一,巧妙融合。人杰地灵,壮美的背景衬托出英雄的水兵。阿累的《一面》中对鲁迅的外貌特征描写也用了这种方法。中景:“瘦瘦的,五十上下,穿牙黄长衫,咬着烟嘴”;近景:“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很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特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了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瘦”加以描写,突出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精神。
  这种结构形式我们很快可以拿来借用写人,使笔下的人物全方位多角度的表现出来。同时,也可以用这一结构来写场面,如运动会、国庆汇演等,也可以用来描绘一种美景。
  (二)对比突现的行文思路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一首脍炙人口、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歌词以鲜明的意象、真实的情感,塑造出人民教师的丰满形象,极富诗意。
  两段歌词结构相同,前半部分写小时候对老师的印象:美丽、神气、神秘、有力。“我”对老师怀有满腔的爱戴,却不可能体会到老师的辛劳,不可能感悟到老师至高无上的品质。
  词的后半部分写自己也成为园丁中的一员,步入教坛后,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识,于是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内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要和你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和你一样书写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构思上,歌词把“小时候”和“长大后”对照起来写,大大拓展了表现空间。一组组对比更凸现了老师纯洁高尚的灵魂。这种构思我们也可以借用来写我们的成长、城市的发展、人性中善恶的比较、事件之间起落的对比等。
  (三)展现自然的心理流程
  《同桌的你》,歌词先回忆如烟往事:“你以前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然后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自己对昔日同桌的思念:“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了嫁衣?”对同桌的浓浓的关爱之中又蕴涵着淡淡的惆怅。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流程的变化来表现出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写作方法。
  (四)想象与现实的切换迭加
  《菊花台》整首歌词以将军的视角写出,镜头通过跳跃,在他的想象与现实之间来回切换、不停地转换、叠印,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跌宕起伏的效果。他想象恋人对他思念的样子,恋人送他时对他的担忧。现实中自己的所谓功业对于恋人的悲伤思念而言的虚幻……想象与现实两组画面,将二人对对方的思念表现得缠绵悱恻。很明显,词人借用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那样的表情方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象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不断进行这种切换,如由眼前之景写到想象之景、由眼前之事写到想象之事、由眼前之情写到想象之情。
  (五)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思路
  《涛声依旧》“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化用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意境上相似,都是那种幽幽的景,绵绵的情。可与《枫桥夜泊》同中有异:写的都是愁绪,但愁的对象大不同。张继抒发的是故乡之思,亲人之念,漂泊异乡的客愁;《涛声依旧》抒写的是由于时间隔膜,恋人之间的“恋愁”,爱情旅程前途难卜,内心忐忑不安。“船票”“客船”是两个完全翻新的创意,两个全新的意象,将那段恋情表现得诗意盎然。
  这种对古典诗词进行改写的方法,借他的形表自己的情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更是一种创造的媒介。
  流行音乐走进作文教学,它不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愉悦、充满美感的作文课堂,而且它还给我们创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实现素质教育,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科学高效的方法。
  
  尹洁,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