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让学生沉浸文本的几种方法

作者:朱金清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关注学生体验、感知和实践过程。”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情境创设、认知冲突、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捕捉文本语言信息,挖掘其思想内涵,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的目的。
  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设计导入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导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因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的轨道中,导入情境的设计很关键。精彩的导入一下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说明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平时学生接触不多,加上说明文大多是平实的语言描述、单调的说明方法,向来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兴趣。针对这种现状,我在教学《宣德青花瓷》时,先采用实物直观感知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通过实物投影介绍,现场触摸青花瓷等手段,直接感知青花瓷的质地、形状、大小、纹饰、光泽等,让学生整体感受青花瓷的外形特征。然后让学生品读文本,并且思考三个问题:1、文章从哪些角度介绍宣德青花瓷的?2、请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宣德青花瓷的特征。3、文章运用怎样的说明方法把宣德青花瓷的特征说清楚的?学生在直观感知青花瓷的前提下,高效率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接着老师由扶到放,放手让学生学习《印章》一文,独立完成老师出示的表格。学生思维活跃,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准确地完成了老师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如果没有采用直观导入法,教学效果肯定没有这么明显。
  议论文教学比较抽象,尤其像培根的《论美》这样带有哲理性的随笔,学生更难理解。为了让学生浅入深出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我就向学生出示了一幅有关介绍爱美女子整容的漫画,让学生讨论对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整容术怎么看?在学生持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探究作者是如何阐述对美的认识的。当学生对文本中富有深刻哲理的句子理解有困难时,我就出示伏尔泰写的《论美》,让学生对照研究,学生在情趣盎然中,领悟了寓意深刻的句子。
  有位老师在教学《邂逅霍金》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很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偶像,如果今天姚明或刘翔或周杰伦或其他你崇拜的名人就坐在教室中,你会怎样?请你谈谈“如果我遇到……,我会……”。在各抒己见中让学生体会与名人面对面时的态度和心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看看复旦教授葛剑雄邂逅霍金时的态度和心理变化。生动有趣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内涵设下了铺垫。
  可见,成功的情境导入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积极参与文本的研究,收集处理文本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认知冲突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思维剧烈的冲撞中抓住文本的语言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在交流对话中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不断的训练之下,学生的个性,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合欢树》时,为了引发学生对母亲形象的正确理解,我就提问学生:“有位哲学家说过: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的,而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最终目的的。孩子越早能够离开自己的怀抱,独立成长,那么他的父母也就越成功。假如从这个层面上讲,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不是个成功的母亲?请找出文本中的依据。”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生认为母亲是个成功的母亲,因为在我“治病”及写作过程中倾注了“全副心思”的爱和虔诚的希望。但也有个别的同学认为母亲不是成功的母亲,理由是“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这说明我成功之时,母亲已经离开了我,对我的成功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果真如此吗?我就引导学生依据文本信息再深入讨论,使学生终于了解到了母亲不仅在我的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更重要的是激励我在成长中树立自信,让我在写作中忘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培养了我求生的能力。这一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快地领会了伟大的母爱精神。
  有位老师教学阅读课《走出沙漠》时,能从二期课改理念出发,尊重学生,重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知识的冲撞中领会文本的内涵和本质。如,当老师问到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时,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我”,有的学生认为是肇教授,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探险队的成员,这时老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找出依据。最后在激烈的讨论中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养成了学生研究文本的习惯。
  因此,在认知冲突时,老师要把握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时学生的学习效率最高,思维最活跃,态度最积极,在思维的碰撞中,最会产生灵感的火花。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体验最能得到升华。
  
  三、设计台词扮演角色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即学生学习评议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感受,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成长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表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课堂表演最能激活课堂的生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扮演角色,引导他们根据文本的信息,重新组织台词,真实地再现文本的内容,塑造人物的性格,把握好文本的思想内涵。
  有位老师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塑造好人物形象,老师在课堂上放映了“英子到医院探望父亲”(假设其中的孩子就是英子)的电影片段。然后请学生依据文本的内容,写好台词,扮演英子和爸爸两个角色。学生兴趣大增,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不断修正台词,通过几个学生的扮演,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就是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去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对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是大有裨益的。有位特级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过程中,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分别扮演两个骗子、皇帝、大臣和小孩子。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学生巧妙地利用故事情节,大力塑造人物性格,把皇帝的愚蠢、大臣的奉承、骗子的奸猾、小孩子的天真等性格特点凸显了出来。下课了,学生依然情绪高涨,还要争着上台表演。
  同样地,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前,请同学们根据文本内容,编写课本剧。同学发挥了聪明才智,以时间为序,设计了五场课本剧。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细节以及环境的渲染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扁鹊、蔡桓公、侍卫等人物形象,尤其是蔡桓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把一个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愿接受别人的劝诫而自趋灭亡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出来。这样的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劲,学习效果更是上乘。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读、关键词的评点、质疑问难等方法,有效地让学生沉浸文本,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只要我们教师立足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其语言魅力,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积淀一定会得到增加,文化的品位一定会得到提升。
  
  朱金清,语文教师,现居上海。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