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散文写作的只语立骨居要法例谈

作者:吕志强




  散文在高考写作中总是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是面考者喜欢选择的文体。怎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散文呢?这是高考作文准备中的一大问题,下面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散文的特点是选材散,题材宽泛,因而构思起来往往难以形成鲜明的中心主题。即使能使中心主旨集中,但又会存在着结构不够严谨和形象不够鲜明等问题,容易走向散漫而流于一般化。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写出主题鲜明集中、结构严谨又形象鲜明的散文呢?聚焦构思,即构思时,选择某一形象点作为构思组材的突破口,将立意、选材、抒情聚焦于这一形象点上,借助这一点聚拢散文所选择的材料、所安排的结构与所抒发的情感,以突出散文的文思与情思。这一散文构思法概括地说就是“居要法”。所谓“只语立骨居要法”,即以某个形象点或某一词句甚至一个字作为全文构思立言之本,作为全文结构的枢纽、选材的着眼点、形象刻画的集中点和情感抒发的聚焦点,使其成为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文眼和结构的枢纽。所谓“立骨”,意味着所确定的“只语”要起到架起文章骨架、树起文章主旨和突出抒情的作用,它最好具有某种意象特征。所谓“居要”,即所确定的具有“立骨”作用的“只语”要居于文章的显眼位置,以收到“片言居要,熠熠生辉”的效果。这一突出文思和情思的构思法,将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情感与形象达到完美的统一。下面一篇围绕“亲情”进行写作的抒情散文《生命的记号》就是一篇成功地运用了“只语立骨居要法”进行构思和写作的佳作。
  生命的记号
  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问爸爸:“为什么我脚上有一颗大痣,而你和妈妈都没有呢?”爸爸笑着说:“这是你妈妈生你时给你做的记号。假如有一天,你和我们分开了,我们找你的时候,就可以凭它从人群中认出你来啊!”
  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记号——脚上的“痣”!年幼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许多年过去了,儿时的大事小事几乎已经被时光的流逝冲淡,唯独这段对话却在我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许爸爸早已忘记了当年这句不经意说出的哄小孩的话,然而19年后的今天,当我真正离开父母走向远方的时候,我听见自己的心正经受着沉重的撞击,发出无以名状的声响——“痣”的意念模糊又鲜明,总在我眼前晃动。
  步入高中后,偶然有几次在饭桌上,当一家人正因我讲的一件件校园趣事而开怀大笑时,妈妈批评我吃肉少,爸爸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真的呢?若有一天你到外地去了,家里可就冷清了好几分呢!”我们都笑了,然后就是沉默,直到我又想到另一个话题。如果碰巧是我要出“远门”之前扯起这个话题,妈妈就会沉默片刻。
  卫星发射倒计时,港澳回归倒计时,世纪交接倒计时,转眼,我离家也开始倒计时了。真的要走了吗,离开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离开这个被称为穷乡僻壤的地方?离开给了我生命记号的父亲和母亲?
  然而,蒲公英该放飞了,我必须走。这是十几年来我苦苦奋斗的目标,更是父母亲在我身上寄托的殷切期望。父母亲到三十多岁才有我。他们把自己因“生不逢时”而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十九年了,我长大了,播下的希望种子也将到收获的季节。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已不再是小学生,爸爸妈妈仍然为路上的安全千叮万嘱——我是家人的全部心血,全部的希望,他们不能没有我,就像我不能没有他们,不能失去他们一样。
  我是他们的全部希望啊,这有我的生命记号为证!
  有一首歌唱道:“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而你在这里,就是生命的奇迹;也许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就是不愿意失去你的消息,你的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第一次听到这段歌词,我就感觉它似乎是专为我的父母而写,除了“痣”的位置不同。对父母而言,即使全世界不再属于他们,他们仍拥有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我,这个他们曾引以为骄傲的女儿,曾经给他们带来苦恼也带来希望的女儿。
  其实,这份亲情,却实实在在不仅属于我们一家,也属于天下的父母和儿女们。世间有许多规律可以存在例外,但博爱者必先爱其亲,恐怕没有例外。生命的记号虽印在儿女身上,却深深地镂刻在父母的心上。也许有的人“生而无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身上仍然镌刻着父爱母爱的“无形痣”——有什么比亲情更难磨灭的生命的记号呢?
  “也许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就是不愿意失去你的消息,你的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歌声回荡在我脑中,月影婆娑,我心依旧,吾痣永恒!……
  写亲情的文章很多,易肤浅或雷同,作者却借“生命的记号”——脚上的一颗痣——来构思,写出了一篇很有特色,结构严谨新颖,抒情浓郁的精美散文。它以“痣”为线为眼,以“痣”切题彰情,以“痣”而统率全文,点明题意,生动而形象鲜明地突出亲情这一主题。这一“生命记号”鲜明且反复出现多次,很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语立骨居要法”靠的就是凭某一词句甚至一个字某一形象载体切题彰旨,突出形象。
  写议论性散文同样可以这样。如果注意运用这一“只语立骨居要法”,就能使文章形象性更突出,条理性更明显,主旨更鲜明,而且构思更为快捷集中。高考说理性的散文佳作中,不少是具有这样的构思特点的。
  怎样运用好“只语立骨居要法”这一很具特色的散文构思表达方法呢?
  散文的写作过程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将“散沙乱石”砌成“精品屋”的过程。写散文时,如果面对的“散沙乱石”多而分散,就要想办法找到它们的“共点”来,找出它们的说理和抒情的聚焦载体来,并以此作为文章的“骨”来构思立意,从而使文章骨架清楚、立意鲜明深刻,抒情鲜明形象。例如写纪念类的文章,就要注意找到能承载纪念这份情的形象载体或聚焦点。比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心弦上的焰火》就是这样开头结尾的——“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心弦上的焰火,我永生守侯……”,从开头到结尾都注意将抒情融于“心弦上的焰火”,以“火”言情,以“火”说理。另一篇满分作文《芳香永存》则以母亲的“头发”“眼睛”作为抒情的切入点和表意的“立骨”点,注意把自己对母亲的纪念之情聚焦于一点,以“发”“眼睛”来构思组材抒情。必修课文《我的母亲》中,老舍也是善于借母亲的“手”来作为情感的抒发的聚焦点来抒发情思的,如“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三姐结婚时,“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手”起到了突出母亲形象以及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的作用。还有一篇叫《西行漫记》的散文,写一个上海学生到陕西临潼、延安等地游览过程,文章涉及的材料较多,有兵马俑的,有延安窑洞的,有延安大学的,有上海浦东的。如何将这些“散沙乱石”砌成“精品屋”呢?聪明的作者从材料中找到了一个最能将材料串联起来,最能体现材料本质和作者立意的字眼——“根”——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根”,秦始皇是民族统一的“根”;延安是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根”;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根”。由此,作者以“根”为文眼来“立骨”,将材料连缀成一篇结构完美,表达出“承传统,兴中华”主题的文章——《根——西行漫记》。这样,以“根”立骨,收到了文章结构严谨,立意深远、表达形象的奇效。我们读过的《井岗翠竹》等课文都是这类巧妙运用“只语立骨居要法”而写成的佳作散文。
  当然,这根红线,这个“聚焦点”或者说抒情说理之载体不是那么容易凸现出来而让我们捕捉到的,它需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归纳,注意在平时的生活经历、阅读和写作训练中感受领悟、不断提炼,养成习惯和能力。这是一个写作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生活磨练领悟的过程。只要你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就必能收获散文写作的奇效,写出有个性的、思想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优美散文来。
  
  吕志强,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南海。本文编校: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