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关于语文常态课的研究

作者:刘辉平




  在如火如荼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将“课改”引向深入,真正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的确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种种条件的限制,有些人由此开始淡漠课改,甚至质疑课改。勿容讳言,我们在实施课改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们“课改”有什么错,相反,标志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有了切入点,有了突破口。而真正解决我们“课改”中遇到的问题的一个很重要途径就是校本教研。只有立足于以校为本的“课改”问题的研究,才是最有效的研究,才能真正保障我们的课改与我们的校情与学情相贴合,才能让课改理念真正内化为我们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与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从而实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目标。
  然而对于校本教研,有的学校与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出现了操作层面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把校本教研等同于科研课题研究。有的教师认为搞校本教研必须要有什么课题,必须要有高深理论作为支撑,必须有严密的课题研究操作体系,如:有总阶段目标,分阶段目标,有总课题与子课题。二是把校本教研的课堂研究等同于“做课”研究。也就是通过校本研究打造出几节像样的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从而让广大教师所效法,所模仿,美其名曰:提升课堂,推出名师。三是把校本教研等同于“装潢”门面。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在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只死磨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教研才能走出步向名校之路。于是把校本教研作为自己学校的门面招牌,搞几个校本教研的专题,补一些蒙哄领导的课题材料,这样的校本教研其实是子虚乌有,有名无实。如此种种,曲解了校本教研的内涵,有悖于校本教研的特质,很难真正发挥校本教研应有的效能。
  校本教研应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呢?笔者认为还得寻回校本教研的根——“常态课”的研究。
  基础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基础,它依靠的对象是全体教师,它的真正生命在课堂,它的质量保证是常态课。学生真正能受益,教育能给他们产生久远影响的是常态课堂。常态课的研究应成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如何开展常态课的研究呢?可尝试如下途径:
  
  一、研究常态课的管理
  常态课要想真正有实效,有质量,管理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有些学校忽视了常态课的管理,错误地认为常态课就是依靠教师个人的素质,如果教师的素质跟不上,你就是管理再严密,再科学也于事无补,毫无意义。于是在管理方面出现了以下倾向。其一,把管理定位于“写计划”,认为学校常规管理就是拟一个计划就行了,至于计划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需要修订则“置之度外”;其二,把管理定位于“量化”,也就是在教学管理中只要求教师的“课时”数达到要求,因而在管理细则上呈现为只有“定量”的要求,没有“定性”的标准。认为数量能否完成是教师态度问题,而质量达成的好坏则是教师素质问题,学校只管教师的态度,难管教师的素质,这样的管理就自然而然助长了教师浅尝辄止、不思进取的工作作风。其三,把管理定位于加“包袱”。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们有的学校领导心灵深处积淀甚深,积重难返。他们认为教师只要能帮助学生获得考试的分数就是优秀教师,因而信奉“时间+汗水=质量=优秀教师”,从而让应试教育的之风愈演愈烈,极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要想常态课堂发挥最大效能,就要加强常规管理的研究,应集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研制一套符合自身校情与学生的学情的管理方案;同时征集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不断修正与完善管理方案。另外要立足本地实际,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这样,我们的常态管理才能起到引领、规范、促进的作用。
  
  二、研究常态课的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建筑”课堂的图纸,但这种图纸与一般建筑物的图纸又有所不同,它只是一种课堂的预设,因为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非预设性,即课堂即时生成的因素。但无论怎样,是否科学地进行常态课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的高下。我们可以开展校本研究,发挥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力量,精心进行常态课的课堂设计。在操作时应摒弃以下弊端:一是只分工不协作。有的学校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只有教学内容的分工,没有共同研究的协作;二是只“拿来”不思考。有的教师只把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材料“拿来”全盘照搬,没有自己的个性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只能是有害无益。
  常态课的课堂设计研究还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情分析,应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学习习惯等),这样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时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做到因材设计,因材施教。当然研究常态课的设计还应从问题预设、学生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预设、课堂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细化研究,探索出既能实践课改理念,又能符合学生实际与学校实际的常态课有效的操作策略,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以学生为出发点又以服务学生为归宿点,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研究常态课的课堂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如何把常态课的课堂打造成生态课堂、绿色课堂乃至学生的生命课堂,这是我们校本教研的主攻方向。笔者听过很多教师的常态课,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无计划的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随意,教学无计划,更谈不上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二是低效益的课。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教学策略。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一节课下来一无所获。叶圣陶先生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我们的校本教研要认真地解剖这些低效率的课,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凸现学生主体作用,呵护学生的灵性,通过点拨、引导、交流等方式为学生化释疑难。这样教学就能让学生在展现思维过程,主动置疑探究,主动求证答案中学习,思路得以明晰,思维得以训练,能力得以提升。三是浮躁的课。有的教师也有一种教学的热情,总想在教学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因而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如刻意追求“开课”的新奇(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运用一些奇巧的教学手段),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敢开口说话,课堂气氛活跃,就是好课),刻意追求多媒体的运用,刻意追求“结课”的精妙(在教学将结束时大量进行课堂的拓展延伸,认为延伸得越多、越新,就是高质量的课改课),而这些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本位——语言,却漠然处之,甚至不闻不问。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看到的只是空洞与浮躁,而丢掉的却是语文的本性。对于这样的语文课堂,我们的校本教研就要研究如何在“实”字上下功夫,如何把突出以“语言”为核心,把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等课堂活动落到实处,从而积淀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研究常态课的反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则是“教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我们的教师就永远会停滞不前,我们的课堂也永远没有生气与活力。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课堂教学的反思,特别是常态课的反思。而课堂反思我们又要重在反思课堂的问题,常态课中呈现的问题才是最真实的课堂问题,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原生态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们梳理为校本教研的专题,立足学生实际,集全校语文教师的智慧探讨方法,寻求对策,这样的校本研究才是最有实效的校本研究。笔者曾观摩过一位教师执教《河与沙》,开课展示了几幅美丽的山水风光图,让学生谈感受,接着放几幅山清水秀的图片与环境破坏后的图片让学生谈看法,最后链接生活让学生就本地环境污染情况提建议、拟标语。一节课在多媒体课件的热热闹闹中,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结束了。整节课不闻学生的读书声,没有对文本的解读与对语言的品析,更没有学生个性的展示与思维的碰撞。由这节课我们可以生发出如此的课堂问题:⑴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⑵如何正确处理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⑶如何凸现语文课的“语文味”;⑷如何充分引导学生诵读;⑸如何处理文章解读与拓展迁移的关系;⑹如何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⑺如何在教学中展示学生的特长与个性;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由这一节课显现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校本教研常态课研究的若干专题,同时这样的课堂问题也向我们提示了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通过校本研究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大大提高我们平时常态课的课堂效益。这样我们的校本教研也是最实在、最有意义的。
  总之,校本教研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必须注重常态课的研究。只有从平时抓起,把每一节常态课打造成高质量的课,学生才会真正受益,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为学生一生发展服务。我们应该让常态课在校本教研中升华,让校本教研因常态课而显露出无限的魅力!
  
  刘辉平,中学语文教师员,现居湖北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