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教师应做好母语的传承者

作者:钟道杰




  2007年高考湖北省语文作文题是针对一则有关“母语”的材料写一篇文章。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命题者的意图很清楚,那就是号召人们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而中华民族的母语就是汉语,要达到全国上下尊重汉语、感受汉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的目的,除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外,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自然而然地会引起人们对中学语文教师这一角色的关注。“都云语文课,谁解其中味?”记得十年前,《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以《误尽苍生》为题的重磅文章,在中学语文界乃至全国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批判狂潮,那次中学语文教学大地震的余波至今还在人们心中回荡。去年,南开大学文学院一位普通的写作课老师徐江先生,更是以近乎全盘否定的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击,他说,中学语文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有点儿多,学生越学越呆。另外,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他的语文观和语文改革主张以及他对语文现状的评价,又如投放到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引起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有赞成者,也有批判者,更有中学教师不堪其辱,群起而攻之,对徐江先生进行反批判。我们姑且不谈徐江先生和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谁对谁错,或者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必要的讨论、反思、批判,对整个教育界尤其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应该一件好事。人们不禁要问:中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如果仅仅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或者仅仅用“中学语文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应该最有发言权”来进行自我辩解,都是失之偏颇的。如果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从中学语文课程设置、教科书的编写、中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高考命题的导向等方面来分析中学语文的现状,可能就会得到一个比较公允、客观、真实的答案。
  中学语文教师——一只被重重包围的蚕茧
  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师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师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更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师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囚徒,而我觉得中学语文教师是一只被重重包围的蚕茧。说中学语文教师是尴尬的角色,是因为汉语是母语,谁都听得懂、谁都会说,所以很多人包括学校领导都觉得语文是比较容易教的。很多中学的校长、主任往往是其他学科一概不听,专门要听语文课,听完后还要对语文教师的课指手画脚地点评一番,弄得很多语文老师很尴尬、灰头灰脸的。语文老师尴尬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所有人包括学生、学生家长、班主任几乎都对语文学科不重视(除了语文老师自己和极个别学生),虽然现在大多数省份的高考科目是3+X,3是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满分都是150分,但学生对数学和英语学习重视的程度要远远超过语文,语文地位就连X学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都不如,语文教师自己调侃说语文差不多是第三世界。有的学生公开说,上语文课就是调节情绪的课、休息的课,语文课的作业一定是其他学科作业做完后才考虑做的。说中学语文教师是吃力不讨好的角色,是由于语文本身性质特点所造成的,通俗点说,就是语文学科在考试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要远远大于其他学科。比如,某个学生,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在班级处于前几名的水平,在某次考试中即使发挥失常,他的数学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语文就很不一样了,这次考试他可能考130多分,而下次考试可能不到100分。再者,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并且很下工夫的学生,他的语文成绩不一定比根本不学语文的学生好,而且这种现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不是个别情况。有的学生和老师甚至公开地说“语文学与不学根本就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语文老师虽然精心备课、认真授课、严谨备考,但学生普遍重视不够。
  在中学日常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其实是一只被重重包围的蚕茧,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太多,使得他们不能轻松地、自由地飞翔。换句话说,社会、学校尤其是学生对优秀语文老师的要求太高了,甚至可以说太苛刻了。在学生的眼中,语文老师既要是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又要是激情澎湃、口若悬河的演讲家;既要是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大才子,又要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多面手;讲课既要幽默风趣,又要见解深刻;男老师最好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女老师最好漂亮靓丽,温柔多情。家长和学校希望语文老师既教好语文,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佳绩,又希望语文老师注重文道结合,教育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还希望语文老师是出色的心理咨询医生,帮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相比较而言,中学生对其他老师的要求标准就要低得多,只要授课口齿清楚、条理清晰就可以了,家长和学校也只希望其他学科的老师课讲得好就行了,别无他求。
  中学语文教师——一只在黑暗中摸索的小鸟
  国家教育部新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进一步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严格地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的培养目标是非常全面而美好的,但同时又是很模糊而空洞的,并且是十分理想化,操作难度和评估难度都非常大的。比如,“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是不是仅仅包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考查?这些都是很虚化的东西,如果制订课程标准的语文专家们不能够给广大的中学语文老师指明方向,不能够制订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和评估细则。那么每个语文老师尤其是高中语文老师就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凭着自己对语文素养的理解和领悟实施教学,其结果就只能是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对学生培养目标就不可能有十分明晰的思路和结构,个别老师由于自身的素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教学就只能是“脚踏西瓜皮,教到哪里是哪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用“误尽苍生”来评价中学语文教师就不足为怪了。其次,高考语文试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在近十年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大多数省份都采取了自主命题的模式,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和地域色彩都日益加强,差强人意。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现在的语文高考命题还是不够成熟,还不够理性,而这一点在作文命题上就体现得尤其明显。仅就作文的审题立意而言,就经常容易走极端,要么审题难度过大,给的命题材料晦涩难懂,让考生根本读不懂,无所适从,至于作文就只能是凑够字数而已;要么审题很简单、要求过于宽泛,考生无论怎样写,甚至宿构的文章都算符合题意,因为这两种命题方式都失之偏颇,所以作为高考命题选拔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信度、区分度和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只能是盲目的、无序的。在很多中学语文高考备考作文时,甚至采取了放弃也就是不训练的做法,学生高考作文“望天收”,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所以,高考的指向性要明确,要确实给中学语文教学指明方向,不能让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继续在黑暗中摸索。
  语文教师——一只即将浴火再生的凤凰
  如何使中学语文教学走出怪圈,如何增加中学语文学科自身的吸引力,如何克服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如何使中学语文教学让广大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基本满意,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提出的“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显然是一项十分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单靠中学语文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太现实的,但中学语文教师肩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不可推卸的,他们应该和语文专家、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一道把中学语文教学全面纳入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轨道,让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健康、有序、快速向前推进。
  首先,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全面提升自身素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充电,不断吸纳和接受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不断拓展自身的学习视野,努力使自己成为博学的“杂家”。
  其次,要积极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努力探索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它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等。最后,大胆进行高考改革的尝试与推进,比如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作文的分值,不断改进高考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拉大作文的分值差距。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等等。
  总之,新的时代,中学语文教师拥有施展自身才能的舞台和空间,要责无旁贷地勇于担负起传承祖国母语的伟大历史重任,要适应改革大潮,适应时代的需要,凤凰涅槃,浴火再生。
  
  钟道杰,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