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诗歌教学中的三悟法

作者:康正明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么,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泳,去感悟、去思索,那么,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我尝试用“三悟”法施教效果不错,在此,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以期专家指正。
  
  一、以读带悟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知识,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朗诵,要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错落有致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朗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以及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高亢,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朗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朗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二、以教领悟法
  
  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如意象、象征、意境,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意象”,我们在诗词中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妆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三、以写促悟法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让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学生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着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强得多。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诗歌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诗歌学习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诗歌的教学是一种需要不断创新的活动,这不仅需要教学者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更需要用诗一样的手段,营造诗一样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诗,体会诗,把握诗。
  
  康正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