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长文短教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郭泽忠




  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长文短教”?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选准切入口,从疑惑处突破。
  
  只有选好切入口,才会在学生心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让学习的过程变的生动流畅,生机盎然。
  1、从结尾处切入。好的文章结尾往往画龙点睛、耐人寻味。从结尾处切入,往往会令学生耳目一新。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从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开始设问,作者说孔乙己“大约”死了,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呢?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带着这个疑惑,同学们读书更认真、更细致、更投入,不时地圈点勾画。读完后,我又让他们小组内合作交流。大家很快地就明确了“大约”是表示推测,“我”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悲惨情况,以及他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造成一个废人的情况,再加上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推测出他的死是必然的。“的确”表示推测的结论,“的确”和“大约”并不矛盾,这是语言大师别具匠心的点睛之笔。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中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2、从中间切入。如我在教学《社戏》时,既不从头讲起,也不从结尾切入,而是选择从中间切入。文章的题目是《社戏》,内容是写“我”和小朋友一起去赵庄看社戏的事。过了几十年,作者还记忆犹新,无限怀念。那夜的戏真的很好看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间的17—21节。学生很快读完后说,戏并不好看,自己最想看的“蛇精”、“跳老虎”都没有看到,看戏的人昏昏欲睡。我接着追问,既然这戏并不好看,“我”为何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这时,再请同学们阅读看戏前后的内容,探究这个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最大程度地激发了起来,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他们通过对文中看戏前江南美景描写的品读和看戏后小伙伴们偷豆、吃豆愉快经历的解读,理解了“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我”所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真正怀念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和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从最精彩处切入。文章中精彩的描写内容,对理解文章的内容至关重要。如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抓住了两处最精彩描写,让学生品析。一处是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另一处是韩麦尔先生听到了收操的号声,“站了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第一处,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第二处,写他“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点出了他的爱国感情。“高大”是小弗郎士对老师爱国感情的崇拜。通过这两个最精彩处的品读,学生很容易理解作品爱国的主题,以及人物神态描写的作用。
  
  二、舍得放弃,从要紧处突破
  
  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语文的全息图像,从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到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无所不涉。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通过一篇文章把所有的语文知识都教给学生,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就要舍得放弃,不要求面面俱到。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该文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从要紧处突破。如我在教学《社戏》时,去看戏前的内容我先不讲,只让学生自读,理解其铺垫作用即可。对看戏的情况,也只是要求大致了解,不去做具体分析。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去看戏途中江南农村优美景色的描写以及归途中偷豆、吃豆中折射出的人物美好的品德的理解上,这样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如我在教学《故乡》时,就放弃了许多内容,重点放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很多课文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出来,加以分析,就可以使学生豁然开朗,加深理解,省去了许多烦琐分析的时间。我设计了三个有关对比的问题:一是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的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三是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解读,学生就可以理解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农民悲惨的命运和农村日趋破败的现实,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三、集中问题,从疑难处突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就像路标一样,指引着学生们的思考方向,让他们迅速抵达目的地。在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前,我都会布置学生事先预习,每个同学至少提出两个问题,我把收集上来的问题集中梳理,整理出带有共性的、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和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上课时只讲这样的几个问题,由于是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更为关注,学习效果极佳。如我在教学《幽径悲剧》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为这样两个:一是作者写“幽径悲剧”为何用了六段问题写幽径美景,用了三段文字写藤萝之美,占了全文一半的篇幅,这是否偏离了主题?二是一棵藤萝被毁,作者为何如此关注,作者所写的仅仅是一条幽径的悲剧吗?这两个问题,一是有关铺垫烘托的艺术手法,二是有关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和作品的主题,抓住了这两个问题就牵住了全文的牛鼻子。由于问题集中,又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学生讨论充分、理解透彻。一节课的时间达到了两节课的效果。
  以上的四种方法只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尝试。长文短教的方法和途径一定还有很多。总之,要实现长文短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学会突破,才能真正搭建起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
  
  郭泽忠,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