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题的偏失

作者:孟凡军




  2007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选的是清代徐兰的一首边塞诗: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 ),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馆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从给定的答案来看,两小题都强调了“思乡”这一内容。看来,出题者把这首诗的主题进行了单一化的认定。这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第一小题。有三个问题值得商榷:
  一、开放题型与单一答案的冲突
  第一小题本身的设题题型和答案就有冲突。第一题是思想内容的比较鉴赏,试题属于开放题型。但从给定的答案看,答案又是唯一的。肯定了本诗,否定了另一版本。这有点矛盾。这显然是受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和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两道题的影响,它们都是试题看似开放,但答案绝对唯一。既是开放鉴赏题,就要尊重学生的鉴赏个性,答案就不能唯一。否则,这不仅是出题的不科学,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既是开放题,就要有开放性答案。2006年福建高考试题给了我们一个范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眼注?演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首联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回答此问,原则上,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皆应尊重。
  山东是进入课改较早的省,且2007年高考是山东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年高考,试题设计备受全国关注。从这道题看,语文学科新课改要求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诗词的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的目标没有落实。
  二、答案与主题的冲突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豪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报国无门的怨愤;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等等。
  这首诗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主题是将士思乡。认为这首诗的奇妙就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着意刻划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怀土恋乡感情。(大概90%以上的学生会就此作答)另一种意见认为主题是将士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细细比较推敲,第二种意见更合理,因为“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句的用意与下面诗句相扣更紧。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随军出塞时作。此诗着意刻划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望,瞻顾家园呢?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首句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来说,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喻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于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徐兰是雍正、乾隆时期四大布衣诗人之一,其诗在虞山诗人中足当魁杰。从徐兰生活的时代特征看,正值国之盛世,且自己随安郡王出塞,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应该是壮志豪情才是。
  由以上资料和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不坚持答案的唯一观点。
  三、景与情的冲突
  单纯从写法来看,原诗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都相当成功。而“将军此去必封侯”句,写得比较平白,二者有高下之分。但从情与景的交融来分析,仍让人有些计较。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从美学品性来说,唐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从写法上来说,边塞诗抒发情感的依托是环境描写,环境不同,情感各异,环境是情感的依托,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边塞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1)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2)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王维的《使至塞上》。(3)从地点、环境、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那么以此为理解基础,本诗开头两句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属于哪一个呢?如果如答案所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那么开头两句的环境渲染应该指向这一情感,但“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句,不曾见一丝一毫的乡愁情绪,分明更多的是突出了景物的壮观、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这和“壮阔、热烈、豪情”等非常吻合。因而,这首诗的第一主题不是思乡,而是将士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这之间也掺杂将士们的侠骨柔情。
  
  孟凡军,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