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运用替换法进行现代文阅读

作者:曹美云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其中的“品味语言”道出了高中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要求。何为“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就是对语言进行揣摩、辨析、反复思考推求其意味。而运用替换法,可为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进行“善导”的重要技巧。笔者试对此略做探讨。
  
  一、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三品”
  
  在高中语文现代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其中浓郁芬芳的三种品味,这样的阅读,才是新课标所要求的精髓。
  一是字词之品。我们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往往同一个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时,文章的词语使用也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需要学会品味语言的字词运用等技巧。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中有那么一句:“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面上反映内心的恐惧,更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通过品味字词的妙用,就可体悟出语言的深刻意义。
  二是感情之品。语言熔铸着作者的爱憎、喜怒哀乐等强烈的情感,对词语的褒义、贬义、中性色彩加以分析,有助于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再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有那么一个情节: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去吧,小子!”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包含着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三是含义之品。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也在不断延伸。品味语言的含义,我们不仅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如讲读朱自清的《春》时,可以问学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的“钻”字换成“长”字效果会怎样。通过认真的朗读——比较——朗读,反复对比分析,学生很快领悟到“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那种破土而出的、顽强的、旺盛的生命力,而“长”字只体现出小草长高了,远没有“钻”字生动形象。
  
  二、以替换“三法”诠释“三品”之精妙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品味语言”要求,是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来实现的。实现这一目标,替换法可谓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文阅读品味语言的好方法。语言替换的方式有很多,如词语的替换,句式的选择变换,语序排列的变化,改变句中标点和修辞等等。具体来说有三种替换法的运用途径。
  第一种:把握语势之替换。语言运用要讲究一定的语言气势,或平淡舒缓,或汹涌激荡,或娓娓道来,或一气呵成。讲究语势,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品味语势固然可以采用读的方式,但句式的比较也不失为一种品味语势的好方法。例如洪镇涛先生在讲《伶官传序》一课时,就采用句式替换法,他问学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改成‘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这样的句子行不行?”,让学生在句式比较中来把握语势。
  第二种:感悟感情之替换。文章不是无情物,以描写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为内容的文章要有感情,描写自然界,描写静物或以议论、说明某些抽象道理为内容的文章,也同样要有感情。但是有时候,文中之情是含蓄的,不外露的,是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去深加体味。如,教学王实甫《长亭送别》的[一煞]时改写为:“青山,你为什么阻隔我送行的目光/疏林,你怎么这般的无情/淡淡的云气,遮住了情郎的背影/唉!夕阳下的古道如此寂静/恍惚间,耳边响起了马嘶/莫非是它也不忍分离/唉,情郎,你是否知道我心中的痛苦/我对你的爱恋使我不忍离去/只求你千万别把我忘记。”改作太过明白,丧失了原作含蓄优雅之美,也不符合人物性格。反复揣摩原作,修改应考虑去掉多的直抒胸臆的感叹,多用意象来暗示感发,传达原作的意绪。讨论后,从第三句开始改为:“四周升起的暮霭,遮住了你远行的背影/夕阳下的古道,吹刮着让人心痛的寂静/莫非是马儿也不忍分离,才发出阵阵的嘶呼/恍忽间,我听到你归来时马蹄的声音”;而结尾改为:“为你送行/在秋风中,在这十里长亭”。改写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揣摩提高了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鉴赏品位。
  第三种:体会语意之替换。讲解课文,应该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结合文章主题、人物的个性特点或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体会。如,在《人有几种智能》中:“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智能,一般是指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智能。”这句话中的“一般”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依照前面提到的三个思考方向,第一要解答的是“一般”这个词可否去掉,可引导学生依据文章内容思考,得出这个“一般”不能去掉的结论。第二步就要结合整篇文章及语句,分析为什么不能去掉“一般”,并解释“一般”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因为在文章中提到“人的智能,目前已鉴别出来的形式有七种”,而这句话只提到两种,因此如果去掉“一般”的话,就有可能让读者产生歧义或错误的理解,认为“智能”,就只是指语言和逻辑数学两方面。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用了“一般”,即是说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说的“智能”,就是语言和逻辑数学。如果去掉,则变成“智能”只包括语言和逻辑数学,表达就不准确。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品味语言”之要求,借助于“替换法”之技巧,可以得到有效地表达和实现。
  
  曹美云,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