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高考作文复习应试之要

作者:沈中尧




  考试作文题的设置,不外乎材料、命题、话题等几个方面,其中或开放或限制的程度尽管各有不同,但其必须“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却是殊途同归的。一般情况下,作文的题面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但立意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看懂题目或材料之上,要努力将题目或材料按其表达的层次、角度加以分解,着力探究其中必定存在的一般意义与特定意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隐含意义与言外之意、本体义与比喻义等,尽力在分解和提炼的进程中找到自己作文的“意”之所在或“意”之所重。而如何在切题的前提下努力昭示个性的风采无疑又是其重中之重。因此,针对高考的作文复习和训练就应在审题立意中强化思辨意识,优化思辨操作。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三个基于”方面做足文章。下面仅以近两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为例来加以指要。
  一是要“基于自我的强项”。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考生必须拿出自己最为拿手的行文招数。而无论哪一种招数,又都不应当是“急就章”,即看到作文题之后才开始考虑写什么或如何写。应对考试作文,理应有几点“优先”的想法。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是“文体优先”。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写作状况和复习、模拟情况,因己之长(擅长)确定一体(文体)。在文体基本确定的同时,再遵循“文体与目的对位”的原则,整体思考和设计出符合“此文体”的“中心所在及其展示思路(方式方法)”。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立足文体,“优先”设计出既符合文体特点又切合自我所长的各个方面。诸如: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头?怎样安排必要的过渡和照应?如何让篇末生辉?如此这般,对于写作本来就较好的同学来说,可以防止“高手不得高分”的遗憾出现;对于写作本来就很一般的同学来说,则不仅可以避免考场作文时的手忙脚乱、飘忽不定,而且可以亮俊遮丑,使原本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不足的得以弥补。至于作文材料方面的问题,其原本就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问题,千万不要事到临头再来“恶补”,因为“恶补”必然消化不良。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立足自己的已有,参看一些优秀作文的做法,努力做到“就汤下面”,把有限变无限,用新用活已有的材料。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里所说的“以我为主”,绝不是指作文可以自说自话,更不能准备好成文届时一背一抄完事。为主的应当是作文的思路、行文的办法,内容、材料则可以次之。因为最终还是要在同一个作文题面前显身手。
  二是要“基于命题的指向”。所谓“基于命题的指向”,就是强调要“切题行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关切题所分列出的档次是: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评定是否切题时,各档之间的等差十分明显,而一旦作文被归入其中的某一类,其成绩也就大致确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之内了。而“切题”可谓作文的底线。而无论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皆具有限制性与开放性并举的特点,如何保证作文切题也就自然成为第一要务。要切题就要审题。如果说考试实际上从头至尾都是在回答问题,那作文的审题、切题也就可以一言以蔽之:所答必须合所问。“所问”即作文题,“所答”即应对作文题的文字表述。要使叙述、议论、说明或抒情的内容与题目或材料对得上号,就必须仔细揣摩题目或材料的能指、所指。像2005年江苏卷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的作文和2006年广东卷要求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的作文,审题时如搞清楚了“凤头、猪肚、豹尾”和“雕刻心中的天使”的所指,行文就不至于偏离题意。但题目或材料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那些字面意思与实指之意有一定距离的话题或命题,切不可望文生义,“凤头、猪肚、豹尾”和“雕刻心中的天使”即可为例,还有像2005年湖南卷的话题作文“跑的体验”和2006年重庆卷的话题作文“走与停”等。即使是对某些开放度很大的话题或题目,也需要认真推敲其能指的方方面面,防止大而化之不得其旨,像2005年北京卷规定以“说‘安’”为题作文,广东卷以“纪念”为话题作文,2006年安徽卷的话题“读”、四川卷的话题“问”以及天津卷的命题“愿景”、辽宁卷的命题“肩膀”,都应当结合有关的材料、提示和要求来确定内涵和外延,从而更为精当地切题。
  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切题的最基本要求都是要保证写作的范围对象不偏移错位。因此,根据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和评价标准,通常可以分三步来审题:一是如果话题或命题必须转换内涵,就要根据题目自身已经存在的或与之相关的提示来选取替换的“点”和“面”。如:“脸”、“镜子的清晰和模糊”、“一枝一叶一世界”、“北京的符号”、“雨燕减肥”,其中的“脸、镜子、枝叶、符号、雨燕”等,都已具有一定的比喻或象征意义,切题就应当在作必要的转换之后切中其本体。二是如果作文题的所指已基本明确,就要参照命题的材料来推敲所指的包容程度。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位置和价值”、“忘记和铭记”、“人与路“、“生无所息/生有所息”,无论采用那种表达方式,使用何种表达材料,都必须切合话题或命题中的实际所言,即对话题或题目中的有关说法理解要准确,选用来作为对应的材料要明确。三是如果话题或题目自身的是非已无需讨论,就要顺应命题的导向来安排“叙”或“议”的主旨方向。如:“双赢的智慧”、“语言与沟通”、“人文素养与发展”、“谈意气”,道理已基本明确,切题就要努力切得深一点。当然,这里的“三步走”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不管怎样操作,目的都是为了让作文的切题能更准一些更深一些。
  三是要“基于关联的分量”。语文高考,注重的是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作为全卷分值最大的作文则更需要具有思辨意识和思辨技巧的综合素质能力。语文高考试题中的思辨原本无处不在,只是应对作文的思辨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关系思辨。思辨,通常是指对事物相互关系的思考和辨析。在审题并保证切题的同时有心做一些关系的思辨,可以让作文“立意高,见地深”,达到“去陈言,立新意”的效果。由于高考作文中的“思辨关系”,既可以凸现在话题、命题或材料之中,也会游离于话题或题目之外,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看清题目本身的设置情况,特别是要看出其可能存在或者实际已经存在的所谓关系,进而在让话题、命题“关系化”的思想指导下,使其量化、细化。一般情况下,对单一概念的题目,一定要通过联想分析的方法,尽可能地变单一为“二元”乃至多元,让“关系”来引导或生成立意,像“脸”、“说‘安’”、“纪念”、“读”、“问”即属此列。而对诸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我想握住你的手”这样的已经明示两者关联的话题或命题,就需要从更高更深的层面上作一番关系的思辨。高,是指能宏观地看两者何以如此;深,是指能深入到两者之中探寻何以如此。如此这般,不管你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同意,还是又同意又不同意,或者认定它们根本没有关系,立意都能避免随大流不深入,独辟蹊径也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其次,要根据自己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考虑和安排文体与立意的关联点,明确文题、文体、文意的关系所在。在构架多角度关系时,一定要充分挖掘材料本身所提供的角度,关注其中或提示或限制的话语,同时再根据这些提示或限制作合理的延伸。综合这几方面,2006年湖北卷的作文题可谓最具特色——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成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不难看出,由于话题或命题本身既可能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而表述或阐述同样存在或直露或隐含的问题,所以,要尽力让关系的设计既合命题又合情理,使最终的立意既有角度深度又能令人信服。建议边构思边作如下的自问:我将要做的叙述、议论、说明或抒情是否仔细参考过命题?我如此的叙述、议论、说明或抒情有意义或趣味吗?我采用如此的方式来行文表意,别人能否一看就明白?假如自觉已无多大的问题,就可以“挂靠”有积极意义并值得叙或议的实际问题作文了。
  总之,应对高考作文要有备而上,努力做到:审题用心眼,立意有心路,构架用心裁,表达有心计。最终让你的思考、思辨、思想走进你的作文。
  
  沈中尧,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