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论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关系

作者:王章材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实施教学控制的过程,在其运作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因材“施”教,又能使学生主动因材“适”教。
  
  一、搜寻“望”的目标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互为主客体,语言是主要的信息传输载体。语言又可分为有声和无声的。无声的语言千变万化,稍纵即逝,教师应极力搜寻。
  不少教师很注意教的无声语言,借助于仪表、表情、举止、手势等手段来传递信息,却忽略学的无声语言。其实,二者均应仔细把握。学生的神情、坐势、坐姿、举止、行为操作等无声语言是思维活动产品。因其无声,教师更应学会破译。有课堂实例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凝神思考的学生,目光多指向教师,并且两眉微锁,伴有短暂的紧张状;而另外那种目光也指向教师,眉宇舒展、面无表情的学生不是思路开小差就是没有积极性;对教学有兴趣,目光是兴奋的,无兴趣,则是散漫的;听懂时,目光是喜悦的,不懂时,则是困惑的;能答敢答的,用自信的目光直视教师,胆怯的,目光游移不定,不会的不敢正视教师,还会低头不语。凡此种种无声的眼神,教师若能捕捉进而破译,势必有助于调控教学。
   搜寻“望”的目标之际,教师还应注意些“转化”技巧。学生的思维是隐性的,不可视的。要了解思维走向,就要注意让学生把思维的结果转化成可闻可望的。比如让学生说或写,默读时令其勾画圈注,因为思可以用、读、说、写来体现。
  
  二、捕捉“闻”的信息
  
  如上所述,教学的无声语言可望,有声语言则可闻。语文课上谈笑风生、议论纷纷,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但课堂上总要读书、讨论、发言,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应该耳听八方,声声入耳,并且能辨析各种有声语言提供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思维结果,以利于教学的运作。
  就语文课来说,读出声反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做到姿势端正,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力求“三不”(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学生自由议论,用词用语是他们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继而内化的结晶。教师闻之,也需破译,或纠正、或点拨、或补充,恰似一位导航员,把学生思维引向理解化的目标。
  
  三、把握“问”的角度
  
  “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教师理应操练得娴熟。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反对那些少有目的性、没有层次性、缺乏启发性的“问”,提倡有价值的“问”。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我认为,初读课文时,“问”应偏重于知识性;理解课文时,偏重于问题性;精读研讨时,偏重于探究性。
  叶圣陶先生强调“问”在学生探索之后。他还特别提醒教师,在学生读书之前,设计几个“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问”,使学生无疑时生疑,有疑时无疑,逐步剥笋般理解文章深层的意蕴。中语教材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篇章,我们应把握住“一发”而问,以牵动“全身”。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其语言文字势必“环拱”于中心,为了中心而存在。我们可以找出能辐射全篇或全段的“焦点”来设计“问”。如我在执教《华南虎》一课时,就抓住诗的第五节中“我终于明白了……”一句向学生发问:诗人终于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什么?一问而牵连全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全诗的主旨。但不管设计哪种“问”,教师都应力戒“主动出击”,始终要让学生先陈述见解,摸清学生思维底细,伺机而动,此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
  
  四、找准“切”的时空
  
  时机对教学运作而言,空间对处理教材而言。教师首先要正确地理解教材,才能科学地处理教材。理解教材应一切从学生出发,用学生的目光来审视教材,既能深入又能浅出,惟有如此,才能找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肯綮之处,而后才能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教师对教材深谙熟稔,走进课堂就能从容自若地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用最经济的时间把学生引向教材。此是上课伊始之“切”。
  课堂运作中,更是要时时刻刻把握“切”的火候。教师应注意根据望、闻、问获得学生注意力程度,摸清学生思维走向,及时调控,“切”入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思维不间歇地向纵深发展。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疲倦时,教师可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唤起学生动机;学生思维徘徊不前时,教师可以利用跨度大些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很善于观察学生瞳孔的扩缩、面部表情的变化等无声的反映,善于领悟学生言谈所包蕴的思维,根据有声或无声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保证教学向预先设计的理想化目标进展。一句话,教师“读”懂学生,才能驾驭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望闻问切的控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些情况下无法与学生的自主控制协调同步,但加强调控意识仍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值得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共同探讨。
  
  王章材,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