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文学作品阅读作用类题型解法初探

作者:黄 莉




  文学作品阅读题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点题目,它取材广泛,综合性强,考查目的明确,分值在全卷中所占比例大,容易拉开学生考分的档次。在高考备考中,加强对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命题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其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大有裨益。
  笔者近来对2005、2006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做了一个梳理,发现这样的一些问法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如:“……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再看各地的模拟卷和调考卷,出现的频率也不少。这种题目涉及的范围很广,如词语、语句、段落和表达技巧等;考查的能力可包括理解、分析、综合、鉴赏和评价等。笔者姑且把这种题目称为作用类题型。下面就以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对此作一番探讨。
  
  从上表可以发现2005年有10套题出现此类题型,2006年有11套题出现此类题型,均占当年全国语文试卷总数的一半以上;从赋分看,基本上是4至6分,有的达到10分。根据此类题型考查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词语作用类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此古诗鉴赏题经常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词语经过作者精心打造,展现出内涵丰富、生动传神、表现力强等特点,因而引起命题者的注意。如2006全国Ⅰ卷《阳光的香味》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这类词语作用题和回答理解文中词语含义题一样,不能把词语孤立起来谈,得把词语放在句中,并结合全文的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并且这类题目对考生的要求更高,它涉及到考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因此还要展开想象点出该词语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比如上题,我们就可以揣摩一下,一般都是说“听声音”,不会“想着声音”,这篇文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仔细分析,原来这里说的是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当然用“想着”比用“听”更合适。而且展开想象,发现这里面还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比“听”更富表现力!
  
  二、语句作用类
  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弄清命题者选取的句子属于哪种类型。引起命题者注意的句子一般是文中重要的句子,可分为以下几种:(1)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2)提示文章主旨的句子;(3)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4)表现形象特征的句子;(5)运用表达技巧的句子等等。其次要确认文章的文体特征和该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和位置。第三要确认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作用和效果。第四要注意句子的修饰语。第五要找准答题的角度,如主旨、内容、形象、结构等。
  2006全国Ⅰ卷《阳光的香味》设置了一道这样的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选取的这个句子,属于内涵比较丰富同时又表现形象特征的句子,使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与后文相呼应。因此可以这样答题:(1)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下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三、文段作用类
  文段的作用向来是命题者考虑的重点,如2005年的北京卷:“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重庆卷:“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山东卷:“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广东卷:“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2006年的上海卷:“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价。”山东卷:“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回答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1)确定指定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文学作品的段落有些分得很细,达到几十段;有些只有几段,但一般都在五段以上。答题前先把全文划分为几个大的部分,然后看清楚所选文段大体上是在开头部分还是中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2)心中明确开头、过渡、结尾段等的作用。开头段起统摄全篇,领起下文的作用:如果是写景可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如果是记叙,可能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或单纯的启下作用。结尾段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找准答题的角度,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四、表达技巧作用类
  作用类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可涉及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和评价能力。其中表达技巧作用类题型主要是对学生鉴赏和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次为E级,是难度最大的题目,也是学生丢分最多的题目。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哪些内容?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中教学的经验来看,很多学生都搞不清楚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词语有什么不同,更理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很多教辅资料滥用、生造词语,导致学生答题时经常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在考场上花很多时间写很多文字结果可能一分都得不到。
  表达技巧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现主题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法。它可以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比、夸张、对偶、双关、拟人、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渲染、用典、象征、想象、抑扬、动静、虚实等。
  在这两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表达方式作用类的有2005年全国Ⅱ卷、江苏卷、浙江卷和2006安徽卷;涉及到修辞手法作用类的有2005年全国Ⅰ卷和2006年江西卷、四川卷;涉及到表现手法作用类的有2005广东卷和2006重庆卷、湖北卷。
  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明确文章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比如,要是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要说出所用的这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的名称,其次要明确这一种表达技巧的常规作用是什么。比如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最后把自己所掌握的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规作用和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具体作答。如这个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广东卷《壶口的黄河》)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壶口的黄河”,作者写主观感受的目的是为了再现壶口黄河,这正是侧面表现的手法,结合感受再加以想象,就会得出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主观感受,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和生命力。
  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提高答题的效率,但是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建立在对阅读材料的认真研读和完全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当考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达到相通、考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时,我们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的教学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黄莉,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