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文教师身教论

作者:李宗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这个解释列举了“语文素养”的外延,也就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这么一段话:“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际展开。”据此,刘真福先生在《谈“语文素养”》(《语文建设》2003年第4期)中认为应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三个方面,用这三个方面来统摄所列举的各个具体内容,这样才较为全面、稳妥。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属于知识和能力范畴;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属于过程和方法范畴;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说明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的奋斗目标,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全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法可以有很多。我这里主要谈一谈教师如何以语文素养的“身教”有效地影响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教师语文素养的“身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深厚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祖国语文有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有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华夏子孙,既应该为我们祖国语文而感到骄傲,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祖国语文,为深刻理解和准确使用祖国语文而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表现出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语文的丰富和灿烂、博大和深厚,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充满着对祖国语文的浓厚感情去学习祖国语文,运用祖国语文。假如我们没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面对祖国语文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却将其视为漆黑一团,面对全世界五大洲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80所孔子学院、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掀起了汉语热的现实却无动于衷,仍热衷于“言必称希腊”“月亮是外国的圆”。一旦语文教师以这样的感情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对语言的积累丰富和广博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它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即字、词、句、段、篇的积累。有了足够的汉字、词汇积累,阅读、写作才能得心应手,有了丰富的名句、名篇积累,才能有较高的语文修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开始积累,而且要日积月累,积累得越多、越丰富,语文素养就会越高。我们读大家的作品时,无不为他们丰富的语言而赞赏,无不为他们生动的表达而叹服,无不为他们生花的妙笔而叫绝。这正是因为大家们有着丰厚的语言积累,也正是他们能够成为大家的基础条件。
  要求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开始语言积累,我们教师自然应该做出语言积累的示范。如果我们积累多了,教学过程中就会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反之,则只能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湖南涟源市蓝田中学特级教师王寿山,“是一个没有上过正规大学的初中语文教师”。一次他作自学成果汇报表演,其中一个内容就是由与会代表随机点背高中、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在内的所有古诗文,由与会代表天南海北地提问语法、修辞、逻辑、古诗文知识。(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7期《自修,一所够我上一辈子的大学》)王寿山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如果教师早已背得,学生完成背诵用的时间就会少得多;不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如果教师不看课本就能指导和点拨学生完成翻译并作理解,学生就不会有畏难情绪。因为老师的“身教”影响和感染了他们,学生由对老师的敬佩和热爱进而迸发出积累语言的激情。
  三、有灵敏和准确的语感品格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是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而读、写、听、说的核心则是语感。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紧的不是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说话写作,而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素质。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的品格:灵敏和准确。语感灵敏就是要求学生能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写就通,一说就顺。语感准确就是要求学生能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见晓苏主编的《语文专家论读写》中之拙作《培养语感能力必须抓“读”》)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语感素质,做到既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前提,又有高质量的阅读作为保障,充分具备了灵敏和准确两种基本的品格,语感能力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真正成了正比,那才能影响和感染学生于潜移默化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把话说得有意蕴、有文采,理解作品能准确把握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义,感悟到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的文章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等,如此长时间给学生以“身教”,那么,学生的语感素质无疑会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如果我们教师在听、说、读、写方面只有肤浅和轻浮,学生的语感素质能提高吗?
  四、创造性思维有水平和质量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品质是思维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是思维的质量。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思维课程,因为它主要靠人们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语文任务。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放在重要位置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式,特别是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充分展示出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譬如,实施单元教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单项比较、多项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就能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点,通过比较区别不同点,通过比较解决重难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用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也是教师思维品质方面的“身教”方式。如教材中不少作品的内容或语句有着相似、相通、相对、相关等联系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这种联系性,采用联系背景法、联系旁证法、联系分析法、联系本源法、联系求异法、联系求同法、联系拼接法、联系类化法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见《中学语文》2005年第4期中之拙作《用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学无定法,但要讲究方法。掌握必要的方法,又不拘泥于某种方法,教学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勾连腾挪,适时的“举一”而引导学生“反三”,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又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