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应该强化语文教师的主体地位

作者:沈文涛




  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新课程”也应该给语文课带来新的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现实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语文并没有多少起色。世纪末的批判还是语文的隐痛。少、慢、差、费的状况改变了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了吗?事实上,由于对新课程的误读,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语文教学质量非但不能提高,还很有滑坡的可能。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关注文本、能力训练三个问题略陈浅见。
  
  一、教师主导地位被弱化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语文教学对过去教师满堂灌讲析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这当然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有些语文课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益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导致质量滑坡。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无原则地表扬学生,学生明明答错了,为了照顾学生的面子,或者是因为教师本身对文本理解不透彻,就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名,一味加以肯定。语文文本固然可以多元解读,但并不是怎么理解都可以。应该弄清楚文本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才能进行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否则就可能谬以千里。比如学习《红楼梦》,有同学说贾宝玉整天忙着谈恋爱,不务正业,讨厌读书,确实不是好东西;学习《愚公移山》,有同学说愚公只认死理,不知变通,真的很愚蠢。凡此种种,你还夸他聪明,有创造性,那岂不是误人子弟?
  还有些教师误以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或不讲,让学生去讨论、发挥,把课堂教学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似乎学生都动起来了就是好课。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确实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固然有害,但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并不在于教师讲解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精要。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不能片面理解,一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有的把语文课上成自学课,不作必要的指导,没有教师的介入,学生的讨论和自学往往不得要领,最后许多重要的问题不能解决而不了了之。有的导向不明确,课堂上乱哄哄地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脱离文本主旨。结果是,有些教师上了课以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对比一下,效果反而不如传统的讲授式。教师好比指挥家,上课就是在指挥乐队,只有善于引领才能奏出和美的乐章。
  尽管教育专家一再呼吁,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发挥特有的引导作用,不需要去讲解。恰恰相反,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既非一味让学生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心灵的默契,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对学生而言,要能有更大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的精彩点拨。教师优美的语言,精辟的论述,发人深思的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因此,我们强调师生互动,并不是不要教师的精讲,只要讲得到位,讲得有意义,讲得深刻,讲得对学生有帮助,我想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永远不会被淘汰。因此,新课改不是反对教师讲,而是反对机械地多讲,滥讲;我们提倡的是精讲。
  
  二、对文本关注不够
  
  对文本关注不够已经成为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致命弱点。忽视甚至离开文本学语文,似乎成了有些语文课的时髦。或者大而化之,不得要领,一上课就提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大”问题,然后就由学生东一句、西一句地随意展开;或者注重“人文”,不管“语言”。有位教师教《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整节课基本上没有接触课文语言。只是带领学生讨论“罗朱”的爱情悲剧,还联系一些电视剧上的爱情故事进行讨论,学生看起来很有兴趣,也积极活动,似乎加深了对爱情悲剧的人文内容的理解。然而很遗憾,这一节课没有认真品味莎士比亚剧作中那特有的深刻而精彩的语言表达,这就谈不到对名著语言的学习运用,也就脱离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更为离谱的是,有些语文课为了所谓的“学生活动”,不仅忽视文本语言,就连文章的立意主旨都偏离了。有个教师在上《蓝蓝的威尼斯》时,投影了许多威尼斯的美丽图片,又找了许多苏州的图片,要求同学们作比较,然后就问我们还有哪些城市也很美,之后用了半节课的时间要同学们搞活动,什么“我为名城做导游”等等。结果是,文本没有接触,这篇课文又不是“导游词”,而且学生又不熟悉“名城”,那只好瞎说一气了。再如高一语文《神的一滴》,其主旨是歌颂自然的伟大,对能够净化人们心灵的原生态的自然顶礼膜拜,同时又无情地批判了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却离开文本去一味地讲环保,讲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以及梭罗的“简单的生活”,而且还认为这样挖得深,连得远。请问,这样的所谓“人文”与当年那种一味强调政治的语文课有什么分别呢?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种怪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对语文性质、任务认识模糊不清。关于语文的性质,新课标确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是,我们不少人还在片面强调“人文性”,甚至把“语文”误读为“人文”。殊不知,作为真正面目的语文必须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有机融合。它们之间是水乳交融的,不能变成两张皮的迭加。而且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解读,才能真正领略“人文”内涵。离开文本语言谈“人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作为“载体”,是决不能被架空的。笔者以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请注意,这并不是忽视“人文”,而是尊重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就是必须通过品味和学习文本的语言来感悟人文精神。事实上,从来就没有脱离“人文”的“语言”存在,因此,不必担心回归文本会削弱人文教育。
  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教师本身缺乏直面文本、研读课文的能力。教师对文本研读理解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再高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能图个表面热闹,学生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现在阅读教学普遍存在“浅入浅出”的现象,缺少鞭辟入里的有效分析,甚至出现了借“多元解读”之名,行“随意解读”之实的情况,这就是误人子弟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醒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课堂教学不要打水漂”。她还谦虚地说自己在钻研教材上,“且不说深与浅,就是‘准’也十分困难”。钱梦龙先生,也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说:“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确实‘品’出味儿来,才决定怎么去教。”这些都说明,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立足点,离开文本语言学课文就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有害无益的。
  
  三、忽视语文能力训练
  
  有人批评语文阅读教学搞题海战术,把完整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这诚然是真知灼见,但我们也应该辨证地看这个问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只靠“读”和“悟”是不太现实的,学生不可能像古代私塾那样整天诵读诗文,慢慢读,慢慢悟;单靠教师讲析也难以奏效,必须通过科学而足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现在很多语文课不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甚至谈“知识”而色变。试问,没有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怎么能提高语文素养?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痼疾还是“少、慢、差、费”,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还是不会读书,不会写文章,不能规范使用母语。原因是什么?训练得不到落实应该是主要原因:以前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现在又把语文课上成“人文课”。这种现象不改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恐怕只能是水中捞月、镜里取花了。钱梦龙先生倡导“以训练为主线”;魏书生指导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树”,让他们自主训练,这些做法实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余应源先生在《简说语文教学专业化》中指出,训练是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基本手段,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专业工作,训练自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指导的全体学生人人按教师所讲要领在课堂进行操练的活动,而且必须是有检测、评价、总结的课堂练习活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精讲的语文知识还是要大力讲,反复讲;该训练的地方还得多训练。对于学生而言,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先要学会掌握语言表达,有了基本的语文功底,然后才能谈得上审美呀,素养呀等等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素养,也才谈得上有人文素养。因此,语文课要提高读写能力,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和积累,必须坚持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语文教学的根本。
  沈文涛,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