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学语文教师的限度

作者:章小卫




  中学语文教师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执行主体。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标准的日益完善,语文教师肩负的使命感增强了,无形中他们的压力也加大了。语文教学改革呼唤教师开阔眼界,提高自身修养,但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限制了语文教师的发挥。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师,有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养,思想开放,能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实践探究性的教学;另一方面,单一、僵化的评价机制,重“实效”、重分数的鉴定标准,限制了他们的发挥。语文教学是一项长远的“养生型”工程,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而实用型的评判,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学语文教师的限度。
  形成中学语文教师限度的原因有很多,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表现。本文试图从操作层面、设计层面和深层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无效教学导致的无序状态
  
  教学过程中重复性的劳动,导致了教学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下,教学是劳心劳力的,练习中的叠加就是无效劳动,无休止的叠加,颠倒了教学的主次。无可否认,语文的学习需要积累,但量的比例不协调会导致质的变化。重复的练习,出发点固然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模式化的板块会增加学生的反感。超强度的无效练习,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无序状态。无效劳动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畸形产物,为了达到有效的分数,教师牢牢抓住书本中死记硬背的部分,让学生反复操练;反馈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成了得分的筹码,学生的开阔性思维受到阻挠。作为一门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学科,语文的基本作用在于审美熏陶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人文精神的真谛。然而,无序状态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效果与目的的悖反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高层次的要求,如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建构、人格的陶冶等。语文知识的丰富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面多样性。语文教学最能体现“育人”的长远规划。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考察上,要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无一例外地添加了审美目标和德育目标。而审美情趣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塑造有个长期的过程,其成效也是潜在的,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与此相反,教学效果的评测,是以“实用”、“功利”为准则的,美的教学目的并不等于美的教学效果。现行的评价机制实际上是效果的“一票否决制”。受教学效果的制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背离目标。
  
  三、重构中的困惑
  
  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在中学教育体制的重新组合中,出现了困惑,这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师的深层原因。成功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不以阶段性的符号为标准,语文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但不同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同,使语文教学出现了断层。中学教育的实用性与大学教育的人文审美性,是互相矛盾的。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意味着对前期“成果”的否定,他们需要重新适应。这种困惑表现在中学教师身上,就是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以适应中学教育的需要。中学教育的特殊情况,使教师不能自由施展,他们只能变得大众化。从现代教育线性发展的角度看,中学语文教师实际上徒劳地绕了一个圆圈。他们是中学教育模式下的“殉葬品”:在大学吸收了丰富的养料,回来改革中学教育,结果是他们被同化了。既然学终不能致用,说明教育制度本身是失败的。
  制约中学语文教师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单一的评价机制。以考试为目的,以分数为标准的捆绑式评价,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水平。《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情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单一的试卷中得不到体现。受教育大纲的束缚和教学进度的制约,语文教学不能“雅俗兼顾”。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语文教学不得不放弃审美品味,就事论事,进行孤立的文本解析。文本解读和文学鉴赏要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完成,文本解读提出的“神思”、“知音”等境界,是现有的教学条件不能达到的。文学鉴赏中的“文化视野”、“文化韵味”也是短期内领悟不到的。阶段性的定期检测,迫使语文老师“厚积薄发”,常此以往,他们的教学会变得更加现实和功利。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学生的素质。受考试机制的制约,学生成了学习应考的机器。学生早已无声地适应了板块化的教学、模式化的答题,这恰恰是审美教育的死角。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引导只会增加学生的陌生感。面对素质较高的学生,教师的活动余地会大些;面对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改革、创新会被淹没,结果教师的作用是被动地适应学生,而不是主动地引导学生。双重的制约使中学语文教师难以正确定位,教与学关系的颠倒,否定了教师自身的修养。
  章小卫,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