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五法

作者:龙永钊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每年高考考试的一个难点。从历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道题的答题情况不很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下面的方法就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例推断法
  
  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简便的方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蟹六跪而二螯”、“择其善者而从之”、“吾恂恂而起”等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以这三个句子为例,我们就可以推断下面句子的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比较推断可知①句中“而”表修饰关系,②中的“而”表并列关系,③句中的“而”表承接关系。
  
  二、结构确定法
  
  文言虚词一旦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依附的实词,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通过判断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结合情况,也可以判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所”字。
  “所”往往和动词结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同时,“所”还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③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依照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①②中的“所”为代词,例句③中“所”为助词。
  
  三、语法分析法
  
  要判别虚词的意义,可以根据语法知识寻找突破口。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语法功能。一般说来,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语气。下面以“之”字为例用语法分析法来鉴别它的作用。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例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以确定“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②“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例③中的“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任何意义。例④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以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
  
  四、删换筛选法
  
  所谓“删”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到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说来,该虚词是作连词用的;所谓“换”就是将虚词前后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然后用现代汉语的解释来替换它,就可以推知它的意义了。
  ①吾尝其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惑而不从师。(《师说》)
  如何辨别“而”字的用法呢?第一步可以采用“删除法”,将①至④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畅通,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连词。第二步采用“换位法”,将“而”字前后的两项交换位置,就能辨别出4个“而”字的差异。换位后,只有②不影响原意,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关系。再然后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解释来替换它,就可以推断它的意义了。
  
  五、语境分析法
  
  要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不要只看一点,望文生义。《考试大纲》强调“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如2005年全国卷II的第9题,考查的是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虚词“焉”,两个句子分别是“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和“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第一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向东到妻子和儿女的那里去呢,以后再慢慢地选择地方吧。第二句的意思是:朝廷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佩服他,把他称为“独立使君”。由文意可以推断第一个“焉”是语尾助词,第二个“焉”字是代词,指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判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前提是读懂原文,只要联系虚词的上下文,搞清句意,虚词的作用自然就清楚了。可见“读懂”是关键。
  总之,判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它的运用规律,二是它的语法功能,三是特定语境的用法。根据这几个方面,一一进行推断,要作出正确的选择也就不是很难的了。
  龙永钊,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南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