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者:黄秀兰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在热热闹闹中进行,语文阅读也见仁见智。毋庸置疑,在这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情形是可喜的,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但是,在这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也不难看到教法各异中的鱼目混珠。有些常规课、公开课甚至是示范课违背了教学的规律,游离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引起了老师们的迷惑、不解和质疑。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重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讨论而轻语文基本技能和基础能力的培养
  
  面对初中学生,我们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抓学生的积累。只有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就阅读规律来看,阅读也一般都要经历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样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阅读理解,也必然要经历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这样两个互为条件、互相渗透的认识过程。所谓由表及里的过程,就是指阅读者通过对读物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进而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词语、句子、篇章等材料,达到对读物的认识。所谓由里及表的认识过程,并不是由表及里的简单的回复,而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阅读实践告诉我们:阅读者在感知词语、句子、篇章,进而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后,再反过来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回味咀嚼,理解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词语、句子,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篇章形式来表达,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极其重要的一步,也是我们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有些词语的深刻内涵,有些句子的言外之意,有些构思的匠心独具,如果离开了表达文章内容的需要,往往就无从理解。现在的初中生学习语文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积累太少,而在较多的语文阅读教改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许多情况下,我们有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新课改”的招牌下,不注重对文本的深入挖掘,不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只是浮光掠影,生字新词也没作深入的理解领悟,却抛开文章主旨做许多看似相关实则无用的探讨、引申和发挥。或者拿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来替代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甚至觉得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将新课改停留于形式上。其实,无论从素质还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学生学好语言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这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而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活水来自课堂,来自课本丰富多彩的语言。如果不走进语言深处,一味的从高处,从大处探究文章的人文内涵,学生的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完成学习语言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既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又不忽视语文学习的基础,使学生在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二、重视单纯的语文知识训练而忽略语文整体阅读感知,忽略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
  
  与上面情形相反,我们有些语文教师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但是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上,不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不注意与课文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教语文似乎只为了讲清楚若干个知识点,用这些“知识点”来解释课文,其实这些“知识点”与语文能力不能划等号。“知识点”因不带有感情色彩,不过是些零碎的符号,而“语文能力”则是充满灵性、浸透心灵的语言运用。如诗歌的意境,散文的灵气,小说的内涵,议论文的逻辑,说明文的条理,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文章反复咀嚼后才能领会,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反之则不然。如果讲一篇行文优美的散文,老师不带领学生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领悟情感,语言文字的那份韵味、那份灵气,自然就荡然无存。又如分析一篇小说,如果老师不去注重遣词造句的灵气,布局谋篇的匠心,呼之欲出的人物,极具人文的内蕴,只是简单地把完整的情节“肢解”为若干部分,把一些死记硬背的琐碎知识点和抽象符号硬塞给学生,学生在教师乏味的讲解和繁琐的分析过程中逐渐模糊原已感知到的完整情节与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无价值的东西。如此周而复始的课堂教学,当然会遏制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三、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的的迁移,缺乏冷静深入的思考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对教学形式的探索可谓层出不穷,教师想方设法追求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千方百计在教学的浅层面上运作。小品表演、辩论会、各学科互相渗透……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而又热闹非凡。更有一部分教师已将自己的角色转化为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话筒传递者,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细细环顾四周,不难发现表面热闹下所掩盖的问题,真正参与者只是少数学生(不足全班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他都成了旁观者。如果再对课堂内容思考一下,我们常常会感到热闹的课堂气氛并不等于丰硕的收获。有些课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哄哄,教师的引导空而大,学生的回答信口开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相机导向、纠误正偏,课堂驾驭能力差,甚至课堂秩序失控。结果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明白,该思考的没有深入的思考。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有些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重课堂的形式而轻课堂的内容。语文课上过分强化“语文的开放性”,而忽视了文本的准确性;过分突出“内容的趣味性”,而忽视了文本的科学性;过分表现“课堂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学的目标性。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冷静深入地思考与探究,分析问题仅停留在表层,满足于一知半解。如去年参加“课改”的学生升入高一年级之后,高中教师的反映是,语文的“双基”比较差,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问题深入的探究,都不如普通班的学生。在课堂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畅所欲言,但如果让其将有关实质性的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他们就搔头挠耳,无从下笔,苦不堪言。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反对语文阅读教学形式的探索和改革,事实上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学,但应当注意活动必须有个“度”。我们教师应该明白所有课堂活动的终极目的,必须是为教学服务。要将指导学生阅读、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各环节落实到位,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内容中,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让学生有理有据的发散思维。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不仅能说,而且会写,会思,会用脑,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不脱离教学的客观规律。否则,教师们花大量的时间来设计教学,只能使课堂教学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实效甚微。
  
  四、课堂上滥用多媒体,形式重于内容,干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它在当今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正确、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参与,这本是值得我们积极提倡的。但一部分教师却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标准来追求,甚至把课堂上是否运用多媒体手段作为评判课堂教学优劣的一条标准,这实在是一个错误。
  在这种错误的诱导下,不少老师课堂上鼠标代替粉笔,屏幕代替黑板,每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样做无疑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由于过于追求多媒体的效果,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致使学生感觉上课是在看教师利用多媒体演戏,或者教师上课只是当“解说员”,从而失去了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主导作用。由于受到多媒体程式的局限,无法捕捉到课堂教学中突然而至的灵感,而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其结果是最新的科技手段束缚了鲜活的思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