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巧用比喻绘肖像

作者:王晓惠




  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用比喻描绘人物肖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和多媒体
  教学过程
  师:今天是作文课,我们学习的目标是初步学会用比喻描绘人物肖像。谁来说说,什么是比喻?
  生:比喻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打比方。
  师:回答得很好。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一个比较熟悉的事物去比作一个不太熟悉的事物,从而使人们对这个新鲜事物比较熟悉,有感觉。比方说,我要说一个人脸蛋长得如何如何好看,就不好描写,那么我就可以说这个人的脸蛋长得像花朵一样好看。这样说,就将这个人好看的脸蛋描绘出来了。比喻这种形式,如果用来描绘人物肖像,就会达到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地步。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这种手法。谁来说一个比喻句?
  生:我来说。有一次,我坐飞机,从上往下一看,嘿,那汽车就像一个个小蚂蚁。
  师:说得真不错,很有想象力。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把汽车比作蚂蚁,说明飞机飞得很高,往下看,很多事物就缩小了,以致于汽车小得像小蚂蚁一样。
  生:我也说一个。我爸爸的眉毛很粗,我看粗得就像一把洗鞋用的刷子。
  师:说得真好!观察得很仔细,对生活很用心。要想写好作文,就需要认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刚才我们讨论了比喻,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肖像描写。什么是肖像描写呢?
  生:肖像描写就是描写人的外貌。
  生:肖像描写就是描写人的表情、神态。
  生:也描写人的穿着打扮。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肖像描写就是描写人的外貌、表情、神态和穿着打扮。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肖像描写:
  (出示多媒体,请一个同学朗读)
  来者是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叫宋玉芳,是五(2)班的。她直握一块木板球拍,睁着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站在他的对面。那根硬撅撅的小辫,尽管用橡皮筋一节一节的紧紧箍住,可还是挑战性的翘在后脑勺上。
  师:刚才范浩同学读了一遍,读得很流利,不错。请同学们把作文书(指华夏出版社《作文》教材第二册)翻开,看看书上的这一段话与多媒体上的这一段话有什么区别?
  生:我发现了,书上的一段话多了一个比喻。“像把钢刷子”。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那根硬撅撅的小辫子比作钢刷子。
  师:对。那么,多一个比喻和少一个比喻有什么不同?
  生:把那根硬撅撅的小辫子比作钢刷子,是说这小辫子很硬,很强(qiǎng)。(师补充:很强,“强”在这儿应读jiàng)这样就写出了这个小姑娘的个性。
  师:什么个性?
  生: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的个性。
  师: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描写,大家都很喜欢看杨红樱的小说,这段话即选自她的小说。
  (出示多媒体,请一个同学朗读)
  艾薇来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来了。身上穿一件吊带衫,下面配着一条打着宽褶的超短裙,脚上穿着一双透明细带的坡跟凉鞋。艾薇的头发很长,上学的时候,她从来都是把头发高高的束起来,扎成马尾。今天不知是洗了头,还是故意披着,长发瀑布般一直流到腰间。
  师:看出来了吗?这段话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学生略停一停,然后齐声说:一个)
  师:是哪一个?
  生:是“今天不知是洗了头,还是故意披着,长发瀑布般一直流到腰间”,把长发比作瀑布。
  师:说得不错。不过这段话里还有一个比喻句,比较隐晦,不容易发现。你们发现了吗?
  (学生仔细地看多媒体,寻找比喻句,老师巡视)
  生:我发现了!是“马尾”,对!是“马尾”!
  师:怎么是“马尾”呢?
  生:就是“马尾”!杨红樱把高高束起来的辫子比作“马尾”。(这个时候,其他同学也议论纷纷,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
  师:对了!你真有眼力!“马尾”就是一个比喻句。(顿了一顿)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段描写肖像的文字,你看出来了吗?这两段文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什么特点?
  生:(齐声回答)都用了比喻。
  师:那么用了比喻来描写肖像,有什么好处呢?大家不妨互相议论一下。
  (同学们交头接耳议论起来,老师巡视;然后学生回答)
  生:可以使描写的东西更加生动,突出人物的个性。比如把辫子比作刷子。
  生:可以更形象,生活化。比如把高高束起来的辫子比作马尾巴。
  生:可以更有味道,更美。比如把长头发比作瀑布,像瀑布一样的长发,多好看啊!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那么在你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用比喻描写人物肖像的?请仔细回忆一下,等一下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学生认真回忆,老师用目光巡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交流一下,既可以同桌之间,也可以前后排之间。(老师一边说,一边调整多媒体,准备放映;学生自由交流)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安静。请同学们认真地看我给同学们提供的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我这儿来拷下去。
  (老师一边放映多媒体,一边朗读)
  描写眼睛: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幅黑墨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熟鸡蛋。(钱钟书《围城》)
  描写目光:
  她不回答,没有任何表示,一条狭长秀气的脸紧绷着,眼光冷冷的,像一扇关闭得严实的玻璃窗。(陆星儿《精神科医生》)
  刘思佳有点发火了,眼睛眯起来,目光像钉子一样扎在何顺的脸上。(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描写皱纹:
  老渔翁大笑,满脸皱纹又多又深,像一块石磨似的。(唐浩明《曾国藩》)
  他那棕色的脸上布满浓密的灰白色硬胡子,深深的皱纹密得像蜘蛛网一样。(高尔基《伙伴》)
  描写鼻子:
  弄渡船的大约也很得意自己那条鼻子,听人提到它便很妩媚地笑了。那鼻子,简直透红得像条刚从饭锅里捞出来的香肠。(沈从文《虎雏再遇记》)
  三爷还在地上坐着,红鼻子被黄土盖着,像一截刚挖出来的胡萝卜。(老舍《四世同堂》)
  描写脑袋:
  一开门,她看见了一个像刚由蒸锅里拿出来的大馒头,那是丁约翰的头。(老舍《四世同堂》)
  她好像没长脖子,扁扁的头似乎是直接安在肩膀上,像个茶壶盖。(陆星儿《精神科医生》)
  描写脸庞:
  全脸如小架冬瓜,上窄下宽,腮上坠着两块肉。(老舍《牛天赐传》)
  今年开学了,小涛的班级里来了一个新同学,叫袁小杰。他的脸蛋圆鼓鼓的,像一只打足了气的皮球,因此大伙儿都叫他小皮球。(竹林《老船长说些什么》)
  描写手:
  小陶十个手指那样灵活,像在水里翻腾的小鱼儿,看不清是怎么两绕三绕,一个蛇口结就打好了。(徐怀中《西线轶事》)
  他注视着一双烤火的手掌,手背表皮已和烧焦了一样的贴在干枯的骨骼上,如同晒干的鱼皮。(端木蕻良《大地的海》)
  描写腿脚:
  那只脚肥得很,活像一个倒放着的歪脖子酒瓶。(高尔基《人间》)
  他摆开他那两条短而强健的腿站在那里,看上去好像草原里一株榆树一样的粗短有力。(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描写胖瘦:
  一个矮腿的姑娘……她全身是由各种大小不同的半圆球拼凑起来的,很像一个装满了西瓜的布袋子。(高尔基《我的大学》)
  女人的身躯已经像一块已经洗过无数次的抹布,又软又薄,轻轻一吹,就会破一个大洞。(毕淑敏《生生不已》)
  描写穿着打扮:
  袁大夫走了,白大褂下摆像纸鹤似的飞舞起来。(毕淑敏《生生不已》)
  天黑以后,他来到校门口。高亚敏站在路灯下等他,寒冷的夜风撩起她脖子上的白纱巾,远远看去,像一片小小的帆。(李宪《超越贡嘎岭》)
  (学生还在轻声读着,沉浸在这些比喻之中)
  师:今天通过学习这些比喻,我们明白了,只要是用了比喻来描写人物的肖像,立刻这人物的外貌、神情、穿着打扮就生动活泼了起来,这就是用比喻描绘肖像的好处。现在我们来做点具体练习,看一看今天学得怎么样。
  (老师出示多媒体,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多媒体内容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这幅油画,然后为这位西北地区的父亲写一段文字,仔细描绘一下他的外貌、神情和装束。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好。写的时候别忘了用上今天我们刚学过的“巧用比喻绘肖像”。如果有同学能自由地写好这位父亲的肖像,也可以不受比喻的约束。
  (学生聚精会神地一边观看油画,一边写作,老师巡视辅导;大约15分钟之后)
  师:注意了,没有写完的同学等会儿再写,有一个同学已经写好了,她就是刘媛。刘媛是我们班的写作天才,她总是写得又快又好。看看她今天写得怎么样。现在请刘媛同学朗读她的作文。(学生朗读作文)
  (同学们还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下课铃响了,老师宣布本节课结束)
  王晓惠,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