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阅读教学中的三种比较

作者:彭山鸿 杨 芳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生活中,有黑才显白,有丑才衬美,有恶才彰善。而在语文教学中,判别语言文字的优劣、领略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这一切都可以借助“比较阅读”这一手段得以很好的实现。
  如何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依据实际情况作如下处理或整合:
  
  一、句子的对比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语言的精品,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标本。但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一样,要使学生真正领悟优美语句的绝妙之处,还需老师的巧拨妙引。在抽取原句的基础上运用增删、调换等法再加置一个语意不变但文采、修辞、表意皆逊色于原句的句子,其优劣便不言而喻了。
  如教学《社戏》时,我如此设置一组句子: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我的心轻松了,身体也舒展了。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便感觉到改句虽和原句语意相同,但远不及原句来得生动形象,而原句则让人过目难忘。
  有时在品味语言的同时,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甚至还可以窥斑见豹,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我适时出示这样两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
  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种表达形式更好?为什么?”学生经过多方讨论与辨析,最后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四个“与”字不能去掉,几个量词也不能更换,句子之间更不能调序。因为大雪三日后的天地是茫茫一片,四个“与”字便将天、云、山、水融为一体;“点”“痕”“芥”“粒”用词形象,勾勒出天地苍茫的景象,而此情此景,人与物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是那么渺小。我又顺势引导学生作深层次思考:“天地苍茫,人渺小如苍海一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幅图景你解读出作者有一个怎样的感情世界?”于是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很快便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堂课的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二、相同主题两篇文章的对比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汗牛充栋,难以计数。单篇文章的精读细品固然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形式,但偶尔不妨适时选择一些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能学到多种不同的语言表现方法。
  如在整体把握了《安塞腰鼓》和《观舞记》后,便可将两文放在一起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完成下表:
  
  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很好的掌握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
  
  三、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
  
  人是社会的人,因而他的思想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透过作家创作于不同时期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成长和蜕变的轨迹,还可以把握到时代的脉搏。
  如学习《杜甫诗三首》时,教师便可以先介绍诗人的平生主要经历和思想,再结合三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作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年轻时的杜甫抱负远大,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任,因而《望岳》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人过中年,饱经战乱和人生疾苦的诗人四处颠沛流离,故而《春望》中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时伤世;诗人心念苍生,关注民生疾苦,于是又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如此知人论世,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很有意义。
  总之,比较阅读能有效地为学生在“冰泉冷涩弦凝绝”时指点迷津,以达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它又能高屋建瓴地帮助学生更多地领略语文世界的无限风光。让我们紧握“比较阅读”这把利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朗朗蓝天!
  彭山鸿,杨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南汩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