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充分发挥课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高凤琴




  作文教学历来是很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也大多讨厌写作文。可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了考查的重点。直言不讳地说,写作表达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得不让我们对作文教学进行慎重的审视了。但现今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模仿。作文教学该如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呢?其实,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一个最有效的资源,那就是“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教材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人本观念越来越深入。《大纲》指出:“教材……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实质上更是一部作文宝典。那我们若不利用好这本教材,不扶好我们手中这根赖以支撑的拐杖,岂不是白白的浪费了资源!
  
  一、把握课文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训练。
  选入教材的这些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可以以此为例,进行作文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比如,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时候,我事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猜读猜写活动,即观察书中插图,准确描述人物。插图中共涉及五个人物,让学生仔细观察,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描述,描述完了让其他学生猜猜描述的是谁,然后再对照读课文,比较研讨,是作者写得精彩,还是自己写得精彩。同时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的,何以刻画得如此精彩呢?采用这种方式来读课文,本身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他们明白了该怎样刻画一个人物。如针对学生人物语言描写机械贫乏的现状,学习《羚羊木雕》时,我把“怎样写人物对话”作为本课写作教学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明白,在写人物对话时,可根据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在“说”的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避免了单调重复的“你说、我说、他说”等等。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生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学习《春》的时候,可以教会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之美,学习本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的描绘自然美景;学习《海燕》,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象征和侧面烘托,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提升自己的作文档次……我想,只要我们善于留心和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教学点,在重视学生文本研读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绝不是望尘莫及的事。
  
  二、凭借课文这个例子,适时捕捉训练契机,使学生举一反三。
  当然,扶好课文这根“拐杖”,并不是对课文的机械模仿,还要求教师能不断的根据课文特点,并适时捕捉训练契机,使学生举一反三。
  一种写法的学习是需要反复的巩固和训练的。因此应经常抓住一些即时性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愚人节那天,进教室时,我是打破常规从后门进去的。因为我知道这帮机灵的小鬼肯定会有恶作剧的。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几乎所有的同学发出了崩溃的尖叫,因为他们的机关失灵了。我灵机一动,利用课前五分钟,让他们将“老师进教室前后”描写下来,没想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丰富,动作和神态也刻画得惟妙惟肖。
  像这种抓住稍纵即逝的作文训练契机,不仅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还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活水。
  
  三、合理拓展课程资源,让课文的例子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作文之源在生活,作文之流在阅读。”这足以说明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了。应该说新教材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范例,我们何不抓住这些例子进行合理的拓展,让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呢?这样,一方面,改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现状;另一方面,更是让学生有了倾吐的强烈欲望。如学习《再塑生命》一课后,我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是温暖?(因为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可一向思维活跃的学生,那天只有两个人站起来探讨了这个话题。一个说:“一下早自习,我就碰见了舅妈,她连连问我吃了没有,冷不冷……得到亲人的关怀,我倍觉温暖……”“虽然今天很冷,但我却感到很温暖。因为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终于有了进步……”再问其他的同学感受到温暖了没有,大家都只摇头。于是我话锋一转:“海伦双眼失明了,她又怎么能看到阳光,看到世间美好的东西的呢?”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借这个机会,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点亮你的心灯。没想到这次练笔诞生了一大批有独特见解的好作文。如《阳光迈着猫步走来》、《闭上你的眼睛看着我》等等。
  我想,如果我们像研读文本,注重文本多角度解读一样来对待“课文例子”中的写作教学点,扶好课文这根拐杖,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
  高凤琴,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