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王诗桥




   高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一方面渴望能通过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心中对学习充满无限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在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新的老师、新的教学方法时又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茫然不知所措。不适应带来焦虑,焦虑总会慢慢消融内心对学习的那份热情和兴趣。这是高一学生学习中的普通现象。作为高中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语文的学科学习?又该怎样引导学生永远保持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呢?笔者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引导学生保持语文学习兴趣方面的做法。
  一、以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的根本。
  高一学生刚刚升入高中,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科教师及学科课堂教学的认同程度。此时,学生的内心在面对新的教学关系时,犹如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哪一学科的教师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哪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最让他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那么他就会在心灵上对学科教师及学科课堂教学产生认同感,乃至心灵上的情感共鸣,也就自然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昂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老师,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老师自身及语文学科的认同感及情感共鸣,使师生教学关系充满和谐。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同感一般源于对语文教师的认同程度,而这种认同感往往又来自于师生教育教学关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校园内老师与学生无意间的邂逅,还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风格,可能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内心的某种选择。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有一个想象中的标高的,语文老师也不例外。比如“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工作负责”、“关爱学生”、“学识渊博”等,这些可能是学生衡量一个老师合格与否甚至高尚与否的最起码、最一般也是最朴素的标准。对这些衡量标准,学生往往会将之细化为学习生活中的每一细节,细化到老师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个错误,可能就会使师者形象在学生那里大打折扣。比如老师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言行,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不能“为人师表”;老师经常性地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空堂,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严重“不负责任”;老师对学习或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视而不见、不管不问,学生会认为老师不能“关爱学生”;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犯一些不该犯的知识性错误,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水平有限,不能胜任教学”等等。一旦学生对教师的师者形象产生怀疑,那么内心必然会对教师本人乃至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排斥和疏远心理,最终也会对学科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说,教师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教学关系,必须要借助于自我人格魅力,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学科知识去吸引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多付出一份责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多付出一份爱心。而这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更高。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独特情感为终极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学科知识的开放性、包容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及聪明才智。语文老师应努力做到知识渊博却又专业精湛,谈吐风趣却又无伤大雅;做到关爱众生却又不失公允,严威有度却也恩慈相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缩短与学生的心灵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对语文教师的敬佩之感及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之情。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而成长成才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一过程是愉快的,是充满快乐的。”《新课程标准》也将“学生是否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作为评价教育过程及教育行为是否富有真正绩效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加以特别关照。显然,要想让学生充满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是轻松的、快乐的。语文教师要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提升到艺术创造的高度,运用艺术的手法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及文学艺术的美感,并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样学生才会把语文学习活动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而不是生活的负担去付出自己的努力。语文教师营造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如带着一份微笑走进教室;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而充满情趣的提出疑问或回答问题的空间;在学生情绪低落时,给予学生以热情的鼓励与表扬;在学生普遍感到疲倦或困顿难耐时,不妨讲一个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小故事或笑话,既可清醒头脑,活跃气氛,调动激情,又没有偏离学科学习的轨道……当然,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艺术设计的实现源于教师自身的艺术思考及教学实践中的艺术表达。真正充满艺术美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感觉到轻松而不无所事事,快乐而不得意忘形,课堂活泼有趣却不杂乱无章。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轻松与快乐,自然也就会对语文教师萌生敬意,进而在语文课堂上给予教学活动以最大的支持和参与热情。这样,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也就变得和谐与融洽。
  二、以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永葆语文学习的兴奋感与新鲜感。
  学生对学科教师及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及由此产生的学习兴趣就好像人的好心情一样,是需要呵护与珍惜的。学生对语文教师及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认同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并不等于这种认同感和兴趣会永久保留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语文教师没有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加以呵护,学生的认同感和兴趣或许会逐步淡化,甚至消失。笔者以为,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充满情趣与挑战性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参与的意义与价值,或许是促使学生永远保持语文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对高一学生而言,语文教师适时组织相关的语文活动,不仅满足了成长中的孩子心中那份难能可贵的表现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了一个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学习欲望。对此,笔者可谓感触颇深。比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在按照常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后,为充分调动学生对诗歌诵读的兴趣,我安排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最初是在班内进行的,先是“海选”——每位同学自觉走上讲台,尽情朗诵自己精心挑选的诗歌作品。学生们选取的诗歌有古典诗词,有现代诗歌;有中国诗歌,有外国诗歌;有书本中的课文,也有课外名诗……学生们朗诵的神情纯乎出自天然,发自内心。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教室里不时传出的阵阵热烈掌声显示了同学们参与的激情与喜悦!还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高兴的呢?海选结束了,班级选出了近20名优胜者,进入下一轮的比赛。复赛中,从主持到评委,从组织策划到评分标准制定操作细节等,我也全权交给了学生干部负责。复赛的过程更让人惊奇,选手们朗诵的技巧已有了显著进步,主持人的精彩串词让同学们叹服;更有意味的是还选出了几名“专家”,适时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而各个点评也大多让选手接受……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了我将诗歌朗诵比赛进一步延伸的想法,即组织班与班之间的朗诵比赛。接下来就是班级间的决赛了。为了保证活动取得最佳效果,两个班都为此做了精心准备。精心挑选选手,协商确定主持人、评委及相关工作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接下来的正式比赛可谓水到渠成。选手们借助诗歌尽情抒发着内心的情感,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宣泄着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在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的那一刻,许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希望将活动再延伸下去……后来一位参加决赛的选手在周记中写道:“这次诗歌朗诵比赛使我受益匪浅,我三次站在了讲台上,我不仅学会了读诗,而且体会到了参与活动的乐趣,还锻炼了我的能力及胆量。我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我还会积极参与的。”而一位未能参加比赛的同学写道:“这次活动很遗憾,我没有能充分把握好机会,没有能够走上讲台,展示自我。我知道我缺少的是读诗的能力,还有读诗的胆量。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抓住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