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写景诗歌的鉴赏

作者:晏乾坤




  抒情性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但诗歌的抒情性又往往与写景联系在一起。对于这种诗歌,我们该怎样鉴赏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四个步骤来进行:一、察景;二、观情;三、探源;四、明旨。下面,我们就以刘禹锡的《石头城》为例,来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一、察景。即观察诗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以及所运用的手法。写景要抓住景物的本质特点,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或特点。只有写出景物的特点,才能感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来看看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我们通过“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空”、“寂寞”、“夜深”这些关键词,诗人写出了石头城荒凉寂寞的特点。那么诗人是怎样写出石头城这个特点的呢?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诗中,诗人将江潮和明月加以拟人化的描写,江潮激烈地拍打着城墙却无人欣赏而寂寞地退去,多情的明月不知人事的变迁,依旧穿过女墙,光顾古城。江潮有意,明月多情,但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这拟人化的描绘使诗歌更加生动感人。
  二、观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因情设,情由景显,我们要通过外在的景来透视诗人内在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境界”,是情与景的有机统一。这与他1906年在《文学小言》中所说的完全一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也。故前者客观也,后者主观也。”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仅要看到外在景物的特点,更要观察到作者内在的心境,即作者内心的感情。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A、相辅相成,即正衬,就是选用跟主体心情相似的景物来陪衬。包括两种情况:①以乐景写乐情,如“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②以哀景写哀情,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B、相反相成,即反衬,即选用跟主体心情相反或相对的景物来陪衬。也包括两种情况:①以乐景写哀情,如“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贾至《春思》);②以哀景写乐情,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明白了景与情的关系后,我们再来看看《石头城》,句句写景,却又句句写情,是用了正衬中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凄凉寂寞的心境。
  三、探源。即探究诗人心情产生的根源。刘禹锡这种凄凉寂寞的心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诗人个人的主观原因,是社会的客观原因,还是二者而兼有之呢?这就需要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了。当我们阅读一部不熟悉的外国名著或古典文学作品时,往往一时难以确切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有时甚至茫然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我们和作者距离太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一部作品,总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审美理想和艺术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总是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对作家和作品背景了解得越多越深入,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早在战国时代孟子就在《孟子·万章下》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鲁迅先生更对此作了十分精辟的阐发:“我总认为倘要论文,最好要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谓“知人”,不仅要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而且要注意了解作家写作该作品的意图。“论世”,不但要了解作品反映的那个时代背景,同时也要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刘禹锡(772-842),中唐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州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漫游了石头城。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南京的江山形盛,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被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个朝代皆灭亡得很快,“悲恨相续”。这“虎踞龙盘”的天朝之都,也就荒凉下来。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盛地,已成了一座“空城”。诗人触目伤情,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事”,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自己坎坷不平的仕途等等。种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人凄凉寂寞的心情。
  四、明旨。即弄清诗人的写作目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写作目的。诗人借写历史遗迹石头城如今的萧条景象来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采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理解作品,把作品理解得比较深入透彻。当然,鉴赏有意境的诗歌,不光要掌握方法,还要培养美感,充实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可能深入地探索出蕴藏在作品深处的丰富内涵。
  晏乾坤,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河南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