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阅读教学在互动中充满灵性

作者:陈洪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强调的是阅读理解在语文学习中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现实中的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老师往往淡化阅读教学,学生们惧怕阅读文章,“阅读”于是成了对对答案的过程和形式,“教”和“学”都处于被动状态,老师和学生都好像为了什么而在努力阅读,长此下去也都失去了对阅读的好感,却又不得不痛苦地扭着这个本长不甜的苦瓜。所以,要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激起对阅读的好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有了兴趣,才会喜欢她,喜欢上了她,才能关注她,重视她,“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如何提高兴趣、端正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觉得不能把阅读当成任务,要注意阅读方法的灵活性。
  
  一、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阅读
  
  这是老师教会学生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基本途径。作家赵丽宏曾经说过,生活就是一本无页码的百科全书,的确如此。阅读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一篇文章,再加几个问题,而且是言之有理即可的问题”,生活本身就是阅读的一道大餐,没有关注生活的意识,感悟生活的情愫,“言之有理”岂不是空谈!所以,教会学生阅读生活,这是我们搞好阅读的第一步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那么这种阅读应该如何进行呢?我采取“表格式”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加以阅读。表格可以设计为:
  
  根据这张表格,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其中的一项,而阅读的评价不是由老师来评价的,而是留给学生自己去评价,一个个“优”字体现了学生对这张表格的重视,也折射出学生一种自我收获的喜悦感。事实证明,学生的表格阅读还是值得咀嚼的。如:
  
  而我在训练的过程中,我更觉得生活化的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一种没有强压式的,充满自主而又无比高兴的阅读。
  
  二、在平时课堂中互动阅读
  
  如果说表格式阅读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那么,课堂中的互动阅读,我则认为是集中检验“主动性”的收效性。我每两周都向我的学生推荐一篇佳作,同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教学阅读。我所推荐的文章是不带问题的,课堂阅读的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的解答也是由学生自己去解决,我只起到一个组织、丰富和进一步明确学生“问”和“答”的主引作用。虽然说是主引,但我始终坚持尊重人本,兼顾文本。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加强烈了,现在,很多学生都主动地向我推荐他们在课后阅读到的好文章,我于是就利用他们的文章进行课堂教学。上课前,我让推荐者先谈谈他们推荐的理由,然后我再讲我阅读的感受,最后再由学生一起来点评我的阅读。学生对待阅读的态度比我想象的还要认真。这样的互动教学,我觉得有两个好处:(1)克服了学生阅读的心理障碍,老师在没有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照样进行分析、阅读,原来阅读也不过如此。(2)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端正了学生阅读的态度,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刀爱》、《装满信赖的葡萄酒》、《聆听花开的声音》、《丁香花,你在天堂听得见吗》等文章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三、在表格中沉淀自己的阅读
  
  我觉得阅读的真正作用和最终作用应该是:通过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也明确指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更加坚定了我的阅读教学观念。“沉淀”我们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沉淀,让我们对阅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同样采用“表格式”的方法来带领学生加以沉淀。表格可以设计为:
  
  还有很多,薛萍同学通过沉淀《刀爱》,沉淀出父母、老师的束缚未必就不是爱;朱嘉韦同学通过沉淀《丁香花,你在天堂听得见吗》,沉淀出人生应该具有曾梦婕那样坚强不屈的生命;王小红同学通过沉淀《聆听花开的声音》,沉淀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应时常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当阅读成为我们内心独自的感受,成为我们学生成长的养分,成为我们一种需要的时候,我们可能对阅读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阅读教学,似难非难,只要我们想方设法的让她灵活起来,我们的阅读就能充满灵动性,充满生机与活力。
  陈洪柳,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