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美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比较

作者:许国申




  2006年10月《名作欣赏·中学版》“高考佳作”栏下有甘肃考生的《一杯沧海》,“比较阅读”栏下有两篇美国高考(SAT)满分作文,现将其第二篇转录如下,与《一杯沧海》作一比较。
  [原题]2006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杯沧海
  ①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
  ②古人云:知书而达礼。书不是一部交响乐,而只是一个音符,你看到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你看到了落英缤纷,艳阳遍地。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是人生,(:)豆蔻年华,读到的是多姿多彩;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
  时过境迁,如今的读书似乎已经“埋没随百草”,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没有人会继续把“读书破万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这是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本好书就如一碗清茶,似乎不值得再细细品味。但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喧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
  ④书从来就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天地。读一本书,有人读的是文字,有人读的是情绪,有人读的是境界。无论读到什么,也算读了,就如那囫囵吞枣,也终是吞了下去。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呢?一本书,即一种人生。杯中是水,但更是人生的沧海。
  ⑤呱呱坠地时的童话,青春正值时的小说,风华正茂时的励志故事,老当益壮时的一报半刊……谁的一生不是在书的陪伴下愈走愈充实,愈走愈美丽?拒绝读书的人也许至今还在漂泊,还在寻找。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总要开始长大,开始长大的人总要学会读书。读书,读的是生活,是人生的沧海。穷尽一生的时间尚且无法到达的彼岸,谁能不为之奋斗呢?所以即使科技发达到所有的书都变成电子的、网络的,读书的人依然存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了读书才能学会生活。
  ⑥若人生是一片土地,那么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片天空,那么读书便是翅膀,想飞越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片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到达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美国高考(SAT)写作试题示例:
  请在25分钟时间内就以下话题完成一篇文章。不要偏题。偏题的作文记作零分。
  认真思考下段引文并完成写作任务。
  幸福感和满足感,而非个人得失是一个人获取成就的最佳动机和回报。为了名和利去实现某个目标,会带来失望和挫折。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我们不应该为了名利去争取成功。干好某事的个人满足感便是它本身的回报。
  任务:人们争取成功的动力来自个人的满足感还是金钱和名誉?在25分钟内构思并完成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用推理以及从你的阅读、学习、经历和观察中所得的事例支持自己的观点。
  作文:
  即便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我仍不得不相信,人们获取成功的动机多来自个人的满足感,而非财富,尽管我玩世不恭。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打赌》中,一个人答应在狱中耗费生命十五年,以换取一百万。显然,如此极端之赌,其动机是钱财,但等到刑期结束,这个人已不再在乎金钱了。经过多年的反思,以及对莎士比亚、《圣经》和课本的阅读,他竟对自己曾孜孜以求的金钱嗤之以鼻了,那可是他用十五年生命换来的金钱。他没有到银行家那里去取钱,而是继续过他已爱上了的独居生活,不再为金钱和财富烦忧。
  ③在心理学的课堂上,在涉及动机这个问题时,学生首先要研究的便有外部刺激与个人内趋力的关系。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会告诉你,研究表明,如果某项任务会使孩子感到高兴,那它使孩子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大于给予孩子外部奖励。如果学习成绩好能让孩子有更好的自我感觉,这就比父母每次孩子上了优等生名单就奖励更能促进他获得好成绩。我对这个动机理论表示认同,因为它体现在每天的生活中。每天晚上,纪实性的电视节目都在告诉我们金钱与荣誉的重要性,但如果我的姐姐在乎金钱与荣誉,那她在高中毕业后就会去上大学。然而她知道学校学习并不会给她带来快乐,她不打算因一张大学文凭能带来更好的工作而多上四年学,多受四年苦。现在,她的工作赚钱不多,但她热爱生活,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坐在教室里听课比起来,工作时她从接听电话、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要多得多。去年,我自己也被迫审视自己的生活重点。我从小到大都在学校努力学习,每学期都是优等生,因为我喜欢。我没有因为选修微积分与经济学能让大学对你有好印象,而把自己不喜欢的科目硬塞进自己的日程表里。以我各科的平均分,我是完全够格加入全国优秀学生协会的,但我决定不参加,因为虽然它可以给很多大学的招生官员留下深刻印象,但它不会给我带来快乐。相反,我把时间花在了学习创造性写作、艺术史以及其他我真正挚爱的学科上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快乐原则,其基本含义是,人们会做最让自己感到快乐或最不痛苦的事。我认为确实如此,而且我感到大多数人追求的幸福无关金钱和奢华。从媒体上看或许并非如此,因为广告上都说人们梦想成为地产巨头特朗普那样的人物,但这并非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我的邻居把给别人打理花园当作自己的第二职业,尽管报酬很低,但他喜欢天气好时在户外用两只手干活。我相信没有人不会在意中彩,但如果说中彩是生活的主要动力,那是可悲且不切实际的。一个工资微薄但快乐的人,比一个常年在高强度工作下每周工作六十四小时,大把大把挣钱的人活得更长。不是有人被金钱强烈地驱使着吗?文学、心理学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绝非如此,我相信将来也一定如此。
  先谈谈《一杯沧海》。
  题中明确提示考生“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材料内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二)识字的人不读书的理由:“没时间”,“不习惯”,“买不起”、“没地方借”;(三)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材料含义(隐含的信息,即写作主旨范畴)也有三点;(一)分析国民图书率持续走低趋势,网上阅读迅速增长的原因、利弊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二)针对识字的人不读书的理由(其中一种或几种)说看法;(三)这两个方面含义可以结合起来写,也可以只写其中一个方面,或者一个方面中的一点或几点。所谓选择“一个侧面(包括正面、反面)、一个角度”,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一杯沧海》写了什么呢?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