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及其尺寸把握

作者:胡建华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怎样看待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文天祥?怎样看待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文学鉴赏的问题,也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教师,应该去关注、去重视我们这个时代的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文以载道”,语文教师,社会科学的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可谓责任重大。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以史为鉴”、“见贤思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要改课程教案单准备为学生课案双准备,做到以生为本。备课是每个教师的常规工作,而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保证教学的效果,仅靠备课而忽略了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是远远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以生为本,认真做好“备学生”的工作。一应调查了解学生对人物史实的掌握情况;二应从时代特征、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去考虑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接受程度,他们眼中的屈原、项羽、李白、谭嗣同……可能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能被当今的广大学生所认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1、很多历史人物,师生之间因前文所述原因,可能存在分歧。如屈原的愤投汨罗,所有崇拜屈原的炎黄子孙都认为屈原的死重于泰山。2、不少学生有可能将自己的想法“保留”在心中,而不是很明白地表达出来。3、受现实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同学与古老的“历史”会产生深深的代沟。只有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把握教学,才能教好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寓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从而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要改就事论事谈知识为结合其他学科讲道理,做到相得益彰。在语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历史知识,构建一个文化历史背景,让学生都能走进来。通过这些介绍,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促使他们高洁自守,做到见贤思齐。在教学有关伟大人物的课文时,我们要十分注重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与名人比,找差距,找优点。让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不是天生的,他们也需要后天知识和品德的培养。这对于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重塑学生的人格很有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要把那些偶尔出现的抽象的政治观点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认知。如:在讲授江泽民《纪念北大建校一百周年讲话》中的“解放思想”这一观点时,列举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和五四时期的不同思潮,对当时我国经济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再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加以佐证。让学生们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使得解放思想在学生脑海中不再成为一句空洞的政治术语或套话而加以认同,而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我国古今科学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要改经典评价单向传授为多维思考双向互动,做到教学相长。对历史人物的把握,既要尊重经典结论,但也不应囿于既定评价。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有同学从项伯的告密说情,到樊哙慷慨陈辞,使得项羽在当时风云变幻的复杂时局下,于情于理都不该也不能杀刘邦,说明项羽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从而质疑经典评价中的项羽优柔寡断、缺少智谋。有趣的是,这一来源于学生的观点,不仅有一定的道理,而且被引用到政治课程“西安事变”一节的教学中,这更加深了学生对我党正确处理“西安事变”、促进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认识,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更为可喜的是,这种对问题研究的方法通过政治教师的阐述和启发,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了联系的、全面的、历史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通过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看待前进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这种互动,也促使各科教师拓宽了思路,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胡建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新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