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教材如此变脸为哪般

作者:谭永清 谭国超




  新的学年到来,似有一件小事,如浓痰,似块垒,久积于心,让人不吐不快,今笔者勉强为文,与同行商榷,供专家参考。这件事说的就是近几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变脸问题。本来,“变脸”是一门绝活,以其速度快,花样多,技艺高而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品。为了保护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据说有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地申请国家专利,这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笔者却深感目前的义务教材也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快得让人难以看懂的变脸游戏。对于教材的变脸现象,别的学科暂且不论,单就手中的初中语文教科书而言,2002年以前的10年间,我们一直沿用人教版。2002年秋季,人教版进行了教材的更新换代,可一届三年未教完,就一律采用语文版,于是在同一个学校,不同的年级出现了语文版与人教版共存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好不容易全校统一采用了语文版,教师也花三年功夫教完了语文版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一整套初中教材。刚掌握了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语文能力训练框架,摸索到一些教学门道,准备在又一轮的教学中去验证和完善,谁知今年秋季开学,发放到师生手中的教科书又重新回到了变更的人教版,心中便不禁狐疑惶惑起来:这全市统一的教材怎么成了娃娃脸,说变就变了呢?
  那么,教材的急速变脸在引发师生恐慌和社会惊呼的同时,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依笔者的浅见拙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爱学的学生厌学,助长厌学风气的进一步蔓延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在农村中小学,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弃学情绪。即使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读书无用论”竟出乎意料地泛滥成灾。令人钦佩的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仍然活跃着一大批刻苦攻读,矢志成为国家栋梁的学生,他们除课堂内聚精会神的听讲思考外,课余时间也在为着自己的理想而沉醉于茫茫书海之中。尤其是每年的寒暑假日,为了能在激烈的竞技场中出类拔萃,他们不惜顶严寒,冒酷暑,如获至宝地从学姐兄长那里借来、花重金从书店买来新学年的教材和配套资料,废寝忘食地自学起来,遇到百思不解的难题,他们问良师,求兄长,就这样难分昼夜地熬过了一个寒暑假日,满以为通过自学,对新学年的课程定是成竹在胸,胜券已握;可谁知一开学,手中捧着的却是改头换面的另种教材。一个假期的努力算是白费了,他们的心中一定会涌流出一股上当受骗的感受,心中的那份自信和得意恐怕也早已荡然无存。为了避免再当“杨白劳”,我们的学生还怎能去复习旧知识,预习新课程呢?在这种情况下,教材的变脸无异于一盆当面泼来的冷水,浇灭了这些好学学生心头积极进取的烈火。在消极的等待观望中,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萌生厌学情绪,从而使厌学、弃学的队伍更加庞大。
  
  二、引发教师厌教的职业倦怠综合症,危及教研教改活动的进行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名言如果同是用在教师身上,说的应是教师之所以能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展现游刃有余、如数家珍的教学风采,是缘于他们长时间如春蚕化叶为丝,积丝成茧;似蜜蜂采花酿蜜,百炼成膏般的实践和探索,在对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一次次总结反思中去伪存真、去粗成精,对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不断浓缩提炼,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最终达到让学生心领神会、如坐春风的理想境界。“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鲁迅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除了是他奉献精神的真情告白外,不也是辛勤园丁的真实写照么。
  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呈现式教学和情境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教师们精选了一大批与现有教材同步的教辅资料和音像制品,制作了一系列的教具和软件。在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中,他们希望自己的这些教研成果能进一步得到检验和补充。而教材的更替,意味着这些凝聚着教师汗水和心血的成果如同明日黄花,不再鲜艳耀眼。在长期辛劳的工作中,教师们渴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与尊重。随着教师成就感的幻厌,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都将大打折扣。原有的知识体系被打乱,新的能力框架尚待建立,面对着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不少教师只好临时抱拂脚,将好不容易弄来急就而成的教参当成了救命稻草,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人云亦去,充当着别人思想的传声筒。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在这心浮气躁、敷衍塞责的心态下,他们确实难以静下心来熟读教材,更不用说去潜心研究,创新求活了。可以这样说,近些年来教师的厌教和职业倦怠综合症的愈演愈烈,除了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背景外,与教材的不断翻新也不无关系。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从目前来讲,学校的教学条件本来就极其简陋,就在这极其有限的教学资源中,为了不误人子弟,教师好不容易因陋就简,基本找齐并能熟练运用与现有教材般配的磁带和软件,原以为这下可松口气了,可新教材的到来,原来勉强能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让他们观其形、闻其声、临其境的所有音像材料都将成为一堆废品。看着一箱箱堆放整齐的老磁带和光碟,教师不禁心痛可惜,并试图去变废为宝,谁知竟一无所获。旧的材料已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而新的资源工具却又如久旱的甘霖,让人望眼欲穿,在无望的求助等待中,我们又只好回复到那“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最原始的教学状态,并与教研教改作短暂而痛心的别离。同时,在这老的已废、新的难来、青黄不接的空档之际,难保有一大批标注“最新”、以次充好的资料学
  具充斥图书市场,在鱼龙混杂中赚了个钵满盆溢的同时,却误导了老师,贻害于学生。
  
  三、教材的快速变脸,将导致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
  
  每一本书,从最初的伐木造纸,到最终的排字成文、印刷上架,每一个字里行间都凝聚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事实上,在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课本的循环使用早已成了惯例,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例来保障这一惯例的畅通无阻,在节约了大量资源财富的同时,也收到了极为可观的社会效益。
  在中国,教科书循环利用的呼声已久,只是到目前仍停留在口头,迟迟难见行动。推究其根源,除了国民对教科书的思想观念尚未到位外,与教科书版本多样,且各自为阵,教材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往往一个版本管一届,一届学生毕业,他们所使用的教科书也就“功德圆满”、“光荣退伍”了。这种现象遑论语、数、外几门基础学科,就连史地政、音体美等几门被人戏称为“副科”、“杂科”的教材,也是常常如此。以至由于某种原因缺少了某本书,希望从上一届多余的存书中找一本可用之书都难上加难。
  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中央正在全国实施着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竭力倡导节约型的和谐社会,号召大家努力从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双筷子做起,已收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校的中小学生人数有两亿多,倘若这两亿多人的学习用品,哪怕只是教科书一项能保护起来,并一届一届传承下去,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劳民伤财地一年年重复生产,那节约出的财富该是多么宝贵而又庞大啊?但愿这番设想能早日化为现实,我们热切地期盼着!
  总之,义务教材的变脸,看似平常小事,实则意义重大。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同时,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教育事业成败兴衰。如稍有不慎,将导致爱学的学生厌学,敬业的教师厌教,从而动摇我国兴旺发达的根基,在浪费巨额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同时,直接危害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我们要由衷地对那些掌管着教材命运的专家和领导大声呼吁:在你们思想着另换教材,准备一锤定音之前,敬请斟酌再三,慎之又慎,切莫因一时的心血来潮而草率定夺。须知,义务教材谢绝过速的“变脸”艺术!
  谭永清,谭国超,语文教师,现居湖南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