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

作者:陈玉芝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传统理念中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合作者,作为学生的阅读伙伴介入其阅读过程,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当然,这个伙伴关系又不同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教师以其独有的阅读深度与高度依然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起着引领作用,促使其阅读向深处、广处拓展并提升其阅读技能,他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学生与文本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往往是需要借助教师的中介来完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情景下,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也是一个文本——他是负载有教师个性特色的阅读中介文本,是这一情景中学生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这是阅读教学这一活动本身的要求。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核心,但它绝不等同于阅读。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读者通过这一对话过程生成对文本的理解。而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阅读”在此是教学的对象,即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学”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如果学生的“学”在此情景中可理解为主动自主地解读文本的话,教师的“教”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领。换句话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其获得文本意义的理解并提升其阅读技能的过程。无“教”不成“教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这一引领作用必不可少。由此,教师作为中介文本成为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二,这是由学生自身的阅读层次所决定的。学生的生活体验及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尚未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故而教材的选文层次对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和高度。在此前提下,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较难建立。与之相应的,学生不能进入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无从说起,阅读就要走空了。
  其三,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学科的母语教学本质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的教学。自然科学学科如数学、物理等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知识系统,把握其规律,并于实践中熟练应用。其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师的个人素养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教师与教材可自然分列而不受影响。但语文不然,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是母语,除教材文本之外,学生时时处处都处在母语环境中,其中教师的影响尤其重大。语文教师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学生自觉学习的范本,是教材文本之外的生活“文本”,比教材文本更易于影响学生。
  如果从文本的角度关照教师这一角色,应如何概括其特点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他是教材文本的精华版。教师作为文本介入学生阅读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引导他们走向文本的核心层次、精华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掘文本的思想及审美价值。因而从教师这一文本这里突显的往往是文本最深层的内涵或最有特色的地方。文本是文道质的和谐统一体,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为重修岳阳楼所作的记,其内容是告诉读者做记的缘由并写岳阳楼之景、抒见景之情。“文”为此文之体裁,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有着与记相匹配的规律。“道”即为文章所反映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质”即指此文“文”与“道”和谐共存的文本特征。由此可知,如果要教学《岳阳楼记》,我们就应“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循文思质”。这其中“道”和“质”往往是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又恰恰是文本本身的精华所在,教师文本一般指向这两点。
  其二,他是教材文本的个性化注释文本。“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以文本为载体,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体现了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特征。教师也是文本的读者,他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自己的烙印,且个人的好恶往往决定他对文本内容的取舍。另一方面,与学生相比,他的解读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解读疑难的指导是他对文本的个性化注释。
  其三,他是学生阅读的工具文本。传统阅读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技能养成,新课标针对这一弊端旗帜鲜明的提出注重阅读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对此,教师须言传也须身教,以自己的阅读行为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即他是学生阅读技能形成的工具文本。
  其四,他是学生阅读的导航文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担负的责任是引领而非主宰,因而他对教材文本的注释外化为启发性的问题,往往只显示解读思路而不显示具体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解读、个性生成。这也就意味着他不是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式文本,而是阅读过程的导航文本。
  陈玉芝,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山东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