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作文的创新与创新的误区

作者:王朋宾




  作文创新已成为当下中学作文教学的主题词。没有创新,何谈进步?没有创新,怎能形成学生作文色彩纷呈,千帆竞发的蒸腾局面?曾几何时,“花哨”、“荒诞”、“出格”已成为作文创新的代名词,成为作文创新的衍生品与孳生物。
  
  一、立意求新。但故作惊人之语,影响文章品位和格调。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有许多同一性,如果大家在作文中对事物的认知大多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就没有跳出同一性的圈子,就称不上有个性的创新作文。如果你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让人见了为之一震,那么你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成了这篇文章的个性。如2001年全国高考关于“诚信”的话题作文,《南方周末》曾让7位专栏作家与全国百万学子同作“诚信”文,结果有6位作家的文章被标作“另类作文”。试举三例,品赏其立意的“不同凡响”之处。
  沈宏非:高贵的品性(诚信——引者注)还是一种需要时时得到关爱、保养、约束和管理等等售后服务的产品。
  崔建平:我以为,所谓诚信,不再是一种滥施的雨露,而是一杯美酒,只供二三知己啜饮。
  刘齐:长者仰天长叹……向水中撒出大网。问他捞什么,答曰:近来“诚信”弃之过多,快把航道淤死了。
  沈作家把“诚信”巧喻为“售后服务的产品”,且强调“关爱、保养、约束、管理”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今社会,“一诺千金”的传统美德已变得异常脆弱,如同濒临灭种的国宝大熊猫一样,亟待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立意可谓深刻。崔作家巧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失落与贬值:曾经是“普渡众生”的“雨露”,现在成为“只供二三知己啜饮”的美酒:构思之新,立意之深,令人拍案!刘作家的“打捞诚信”更是新颖别致之极!本来应该推动经济腾飞的精神瑰宝却淤寒了精神文明的河道,这种咄咄怪事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长者”“治标”行吗?三位作家的“别类”立意,如同振聋发聩的警世钟声,令人震撼,让人共鸣!
  作文立意上的新颖别致已成为作文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受“另类”文学的影响,以及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侵害,还有那些所谓的“戏说”、“传奇”、“秘史”类影视作品的误导,不少学生以“新新人类”自居,作文立意刻意求新,追求另类,好“耍酷”,故作惊人之语。这种立意取向实际上是对作文立意“有创意”的误解,它体现出的正是学生在思想境界上的不足。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有的考生立意为,“人要玩弄心计”,评价薛宝钗是有能耐的“新新女性”,这种立意反映出考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考生羡慕冬妮娅的出身,曹操的权势,流露出庸俗的思想,还有考生大编特编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艳遇,格调低下,内容粗俗,读之生厌。
  要避免作文立意上的失误,追求创新立意,就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不断超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格修养。这样才能以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实现文章立意的真正创新。
  
  二、材料求新。但胡编乱造,则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底蕴。
  
  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是十分成熟,要提出新颖观点并非易事,但可以从材料上创新。材料上的创新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社会上最新的最热点的事件,将之纳入作文,使作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二是巧妙利用那些陈旧的材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来表现,所谓旧瓶装新酒,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
  例如,2003年高考作文,江苏一考生写的《抛妻弃子之谜》一文,将“抗非典”这一重大时事巧妙融入作文中,深刻地诠释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这样充满时代气息的作文,自然会使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这些热点时事犹如上市的新米鲜菜,调配适当,烹饪适宜,就成了美味佳肴。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风起风落间都诠释着世界的精彩与生活的奇妙。它们是渺小的一点朱砂,但却折射了整个大自然的完美与感动。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的日出让一代圣人为之臣服,仅是那一抹红色的悸动,仅是那一山绿色的清风,一个流芳百世的“儒”字便刻在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里,难以磨灭。
  苏轼看见了赤壁,驾一叶扁舟,饮一壶美酒,抒一腔愁绪,悟一生真谛,只是山间清风,江上明月,东坡却从中参悟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豪气。
  李白看见了长江,于是便把浩渺银河引入心间,灌溉了几世几代人浪漫的情怀。仅那一瓢长江之水,便让“谪仙人”的酒杯里长存一轮皓月,他从中品出了大千世界的辛酸苦辣。
  这段才情非凡的文字节录于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文章让古人新生,再现当年风采,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情趣,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而厚实。
  但材料上的创新并不等于胡编乱造,离奇古怪;题材五花八门的作文,并不是具有创新色彩和个性特征。虽说想象和联想是写作的双翼,但如果缺乏生活的底蕴,远离了生活的合理性,想象和联想所带来的就不是创新,而是荒诞不经。例如,不少学生提笔作文时动不动就是神游太空,时空旅行,梦中奇遇,神鬼传奇……这些缺乏生活底蕴和真实体验感受的文章,反映出的只能是学生积淀的不足和其对生活感悟能力的欠缺。
  胡编乱造、荒诞不经是作文的大忌。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大都是在立意贴切的前提下,以新鲜而充实的材料取胜的。这些考生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赋予旧材料以新的内涵,选择时代气息较浓的材料体现新意,通过充实的内容来阐释高远的立意,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放飞思维,以真挚的情感来增强文章的个性魅力。
  
  三、语言求新。但过于花哨、造作,则失去清新活泼之本色。
  
  语言出新的途径不可胜数,兹举一二说明之。
  1、善用修辞。在修辞想象中追求形象美:巧用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摹物,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飞扬灵气;多用设问,以求读者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如同样写春夏秋三季之“雨”,有人写“春雨细腻,夏雨奔放,秋雨凄艳”;有人写“春雨温柔,夏雨粗鲁,秋雨绵绵”;有人写“春雨如油,夏雨如泼,秋雨如私语”,还有人写“春雨如恩泽,夏雨如敕书,秋雨如挽歌”。
  2、整散结合。整句工整而呈气势,散句曲折而显舒缓,整散交错而会参差流转。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杳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乡心无限而人生有限,月缺又圆却人离难聚,怎不叫故乡游子思绪百结呢?如今盈盈一水,咫尺天涯,离散的亲人要想寻骨肉人伦之慰,也就只有‘千里共婵娟’了”(刘棣华《月是故乡明》)。这样的语言真可谓能整能散,参差别致。
  3、化用古语。恰当运用一些诗词典故、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可增加作品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如一位学生在作文《断章》中写道:“这种‘3+X’的考试制,上一届是‘前无古人’,我们这一届就‘后无来者’了。因为幽州台早已灰飞烟灭,所以我们连‘独怆然而涕下’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只有背水一战孤注一掷破釜沉舟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
  4、巧用幽默。幽默、诙谐、调侃,富有情趣,体现智慧。如果能适时地“幽他一默”,可使文章陡增亮色。北京何玉兴《图书比女人》中说:“如果把书的封面比作女人的脸,一个‘抓人’的书名,是放电的媚眼;一位名作家的芳名,是诱人的樱唇;封面其他部分的花花绿绿,是女人脸上的姹紫嫣红。敢于素面问世的图书,一般内容有真货;敢于素面朝天的女人,大多是真美人儿。”又如:“由于公厕稀少且收费,于是出租车司机的方便问题,成了最不方便的问题。”这样的文字,幽默、活泼、俏皮,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