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考诗歌鉴赏解读方法指要

作者:张建杰




  文学鉴赏试题,高考考查始于1985年。当时考查的是对《雷雨》、《守财奴》课本人物形象的赏析。1993年,古诗词鉴赏试题在高考试卷中开始固定下来。就阅卷情况来看,古诗词鉴赏试题普遍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思考方向模糊,不清楚从哪儿入手去进行鉴赏解读。高考古诗词试题应从哪些方向思考和角度入手去进行鉴赏、解读呢?我以为应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从品读意象入手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其中春眠的人、啼鸟、风雨声、落花等都是意象,它们是诗人拿来“兴寄”思想感情的。诗词中往往有多个意象。而其中作为叙事主体的则为主导意象;捕捉意象时我们还要注意把握意象群中的主导意象。例如:“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时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长相思》共有6个意象,其中“人倚楼”为主导意象,而其他意象都是为这一意象服务的,或者说都是为了渲染烘托这一意象的。另外,有些意象本身还具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果诗词中出现这些意象,我们还需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为思考鉴赏的方向。例如:菊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桃花象征美人,飞鸟象征自由,鸽子象征和平,长亭象征送别等等。
  
  2、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不是小说、戏剧的专利品,散文、诗歌也有情节。诗歌的情节是由意象的不同构建而形成的。诗歌的情节构建有多种形式:或是渐进式的,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是倒装式的,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或是平铺式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或是前面一直并列平铺而最后一两句突变升华的,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设置情节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了解了情节,往往也就大致了解了诗词的情感走向和写作方法。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了解一些对情节进行评价的基本知识和识记一些评价情节的常用术语。例如:在情节发生前写景铺物,是为了渲染铺垫;情节的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是为了反衬、对比或设下伏笔;情节的前后互相照应联系,可称之为点题、呼应;情节结构完整自然,可称之为浑然天成等等。例如白居易的两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第一首的情节是“江花”和“江水”,着重描写的是“江花”“江水”的鲜明色彩(“红”“绿”“蓝”)。写“江花”“江水”与色彩,其作用就是蓄势,就是为“忆江南”作铺垫。第二首的情节是“寻桂子”、“看潮头”,这两个小情节,也是人物活动的两个小镜头,它们渲染了清幽的气氛,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
  分析情节是在捕捉意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诗词的进一步鉴赏和解读。
  
  3、从体味意境入手
  
  意境是意象与诗人情感融合的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高考古诗词试题,主要是要求我们鉴赏、解读“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就是为情设景,借景抒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诗人在写诗填词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注进了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例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不会“感时”而“溅泪”,鸟也不会“恨别”而“惊心”;这只不过是作者把伤时惜别的心情转移到花态、鸟声中罢了。又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泪”不会浸染霜林,而是离人的心情在浸染;霜林也不会“醉”,是离人的痛苦使霜林披上了悲伤。这里的“花开”、“鸟鸣”、“霜林”等都注进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鉴赏、解读诗词中的景物,一定要把作者的情意带进去。
  
  4.从把握风格入手
  
  风格是作者个性和精神的再现,是作品中较为固定的东西。诗词的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而言之,有沉郁、豪放、凄婉、清新、平淡、自然、欢快等。例如:杜甫,积极用世,忧国忧民,其诗字里行间流淌着现实的悲凉;李白,天马行空,不拘羁绊,其诗字里行间洋溢着浪漫的情怀。再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其格调凄婉悲凉,抒发的是亡国之恨、离别之苦。又如南朝民歌《江南可采莲》、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其格调欢快,表现的是劳动的欢乐、丰收的喜悦。从风格去透视诗词,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怀、作品的基调与写法。另外,在鉴赏、解读诗词时,我们还要注意相同风格之间的不同差异。例如苏轼与辛弃疾。苏辛都满怀报国之志,但结果都是壮志未酬、扼腕嗟叹。但面对冰冷坎坷的现实,一个是直面滔滔长江,呼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个是缅怀千古英雄,叹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苏轼的豪放,豪放中透出豁达;辛弃疾的豪放,豪放中透出苍凉。
  
  5.从熟悉写法入手
  
  写法是为内容服务的,鉴赏、解读高考诗词试题,熟悉写法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诗词的写作方法主要有:托物言志(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臧克家的《老马》;借景抒情(移情),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渲染铺垫,如汉乐府《陌上桑》、北朝民歌《木兰诗》;衬托对比,如先秦民歌《诗经·氓》、汉乐府民歌《上邪》;以动写静,如王藉的《入若耶溪》、王维的《鸟鸣涧》;以乐写哀,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春望》。除此而外,在鉴赏、解读诗词时我们还要注意:熟悉在诗歌创作中常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用典、排比、反复、借代、比喻、设问、反问、双关、互文、通感、比兴、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等;熟悉一些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如用典借古抒怀(喻今)的作用,排比、反复渲染强调的作用,借代、比喻化抽象为具象的作用,设问、反问启人思考、彰显突出的作用;熟悉一些常用的写景角度,如听觉、视觉、整体、局部等。
  
  6、从寻觅眼睛入手
  
  诗词的“眼睛”,即我们常说的“诗眼”,也即诗词中画龙点晴的句子。“画龙”,是指对诗词中的景、物、人或事的描绘刻画;“点睛”是写景、状物、记人或叙事的归旨和目的。诗词的“眼睛”,是披示诗词思想情感、内容旨趣的钥匙。点睛的句子,就表达方式来讲,一般在写景状物、记人叙事之后,常以抒情或议论的形式出现;就行文结构来讲,一般在结尾或开头,也有偶尔在中间的。例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声。”(虞世南《蝉》)这首诗共四句,前两句是记叙,写蝉的习性特点,为画龙;后两句是议论,点出叙述蝉事的意义,为点睛,意为品德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而自能声名远播。又如:“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这是一首写边地生活的诗,“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词的眼睛,从“眼睛”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出词作所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而以上写“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画龙),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点睛)”服务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