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对非预设性语文教学的再认识

作者:厉佳旭




  自从非预设性语文教学被提出来以后,赞者有之,疑者有之,毁者有之。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质疑探究能力方面,它毫无疑问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非预设性语文教学思想正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接纳和应用。要大力倡导非预设性语文教学思想,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我认为有必要再廓清几点。
  
  一、关于“非预设性”教学的现实土壤和历史渊源
  
  对近年来的非预设性语文教学做一番考察,我们不难明白,非预设性教学理念,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东西,而是有着坚实的现实土壤和历史渊源的。
  2001年,崔国久老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率先提出非预设性的概念时,就指出非预设性课堂教学是针对“教师中心论”“教案中心论”提出的。其实质就是对教师在教学中至高无上的话语霸权的挑战和反拨。这种反拨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对于教师中心论的反拨,一直存在于我们的优秀教师队伍中。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管理教学,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学,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郑亦农老师的非指示性语文教学,都是针对语文教学积弊从不同角度作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和创新,都是语文教学追求“突围和新生”的一种积极探索。崔老师则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多少作为其反拨的切入点,认为死扣教案、死守教师的教学套路、死守教师和教学参考书的答案和结论的现象,其实质就是过分重视预设。因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非预设性的语文教学理念。这个理念直指教师教学中重预设轻生成、重教轻学的语文教学积弊,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切中肯綮。
  非预设性教学的提出还有着丰厚的理论和经验基础。
  教学观上,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坚持杜威的儿童(学生)中心论,坚持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非预设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理解,相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又依靠学生的质疑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把促进学生的学作为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强调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摆脱教师的束缚,尽量减少教的痕迹,真正把“备课”变成“备学”,把“教案”变成“学案”,把“教室”变成“学堂”,把“教时”变成“学时”。这种思想是对我国多年来语文教育界“学生主体”说的继承和拓展。钱梦龙老师一直强调“学生为主体”;魏书生老师倡导的“相信学生”,实施民主平等的语文教学;于漪老师主张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该把立足点从教出发转换到从学出发”“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而发挥作用的”。这些思想是非预设性教学产生的经验基础。
  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上,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坚持学生发展观。认为教师的一切教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自主阅读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和质疑探究精神的培养。在课堂评价和追求上,非预设性课堂教学以学生参与了多少,学到了多少为依据,重视教学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习得。不以教师传输了多少,讲授了多少,教师教得精彩与否为标准。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强调“习之以渔”,要让学生下水去捕鱼,而不是由教师站在岸上指导学生如何捕鱼。所以实际上是对“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的继承和拓展。
  课堂教学的策略观上,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为主要形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文本的多元解读,并在此基础上以课堂动态生成作为组织教学的主要手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产生新内容新问题新亮点,达成新目标。追求教学环节的简单有效,主张课堂话语权回归学生,不追求教学环节和方法的新奇与复杂,不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热闹和丰富。所以,在课堂形态和教学策略上,非预设性教学思想的提出,也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对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形式的提炼和升华。
  
  二、关于“非预设性”课堂教学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非预设性课堂教学,还有一些老师存在疑问。许多老师认为就是不要预设的课堂教学。这是一种误解。但是这种误解并不少见,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尝试着廓清一下这个概念。
  在澄清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谈谈前些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声呼吁语文教材和教学要“去政治化”的问题。我们认为“去政治化”反对的是“政治化”的语文教学,是反对“泛政治”的语文。一个“化”字,说明了滥用政治图解语文的错误倾向。“去政治化”强调的是语文教学要弱化政治性,让语文回归到语文学科教学自身的轨道上来,而不是要让语文、语文教师、语文教材、语文课堂与政治划清界线,彻底不要一点“政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甚至文学创作完全与政治相脱离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非常明白。
  同样,从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初衷上看,“非预设性”,是对“预设性”的,即过分追求预设、过分强调预设的课堂教学及其理念的一种反拨。如果把它解读成为“非预设”的语文课堂教学,显然是没有准确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因为,毋庸置疑,既然为教学,既然有教师,“预设”是必然的,没有一点预设的教学是没有的。所以,在理论定位上,非预设性,与其说是在倡导不预设,不如说是反对过分预设。这层意思从短语结构上讲更容易弄清楚。我们倡导的“非预设性”这个概念是由否定动词“非”加上形容词性短语“预设性”构成的动宾式结构,而不是由形容词性短语“非预设”加上中心词“性”的偏正式短语。至此,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形态的概念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们提出的非预设性,是主张淡化教师的课堂精确预设,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确立(而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放手让学生在积极思考探索和讨论交流中经由教师的适当辅助,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形态。
  新课标理念提出以后,全国各地各学科的教师们开始注重并倡导一种叫做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浙江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就主持并倡导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策略方法的形成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可见,这和非预设性教学的概念在内涵上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概念的表述上,笔者认为,“非预设性”的提法具有明显而强烈的观念和理念的指向性和反拨性,它旗帜鲜明地指向以过分强调预设为特点的“教师中心主义”“教案中心主义”的课堂教学形态。“生成性”的提法最早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信息作为新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拓展,它是对可预设的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是一种平和的静态的表述,它的表述侧重于理论(课堂调控理论)层面。所以,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预设性痕迹太重的情况下,提出并倡导“非预设性”的理念更能够令人警醒,引人深思。
  
  三、关于“非预设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对非预设性教学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老师,都把焦点集中在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认为这是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会导致教学的无序和低效,甚至认为,倡导非预设性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无所作为,形同虚设。这种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其实也是一种误解。
  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法和绝大多数老师们认同的“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都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钱老师的教学中,特别重视导读艺术,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着一定的“主题”(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积极学习,而教师则扮演着一个极其高明的导师的角色。这种作用在我们许多一线的优秀教师身上,都能得到体现。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在非预设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起着主导作用,只是主导的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非预设性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作为思维训练场、个性张扬场、研究探索场、合作交流场,作为一个语文综合能力的自学互学的大舞台,交给学生。教师是一位高明的导演,多数时候隐居幕后,让学生围绕一定的“话题”(提供教材确定课文本身就是教师对“话题”的确定和预设)放手作创造性的表演,演出自己的个性,演出真善美,演出知识和能力,演出语文课的精彩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充分预设,对语文课堂学习材料的选择和语文课堂生成性情景的主动营造上,还体现在对课堂发展方向的适时的宏观调控上,教师在课堂中决不是无所作为。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貌若无为”,实则“大有作为”。一句话,双主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微观调控”。而非预设性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宏观调控”,如此而已。
  厉佳旭,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