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教学中的形散与神不散

作者:赵金平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应“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书中的乐趣还给学生,把实践的过程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语文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评论,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形散”,就课堂结构而言,决非一种封闭式的程式化结构,而是一种开放式的灵活多变的动态流程。就学习的主体而言,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中,或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所谓“神不散”就是指在动态的课堂流程中,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必须切合课文的要义,尤其要扣住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教学。课堂教学的“形”只有聚焦到课堂的“神”上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像写散文一样既撒得开,又收得拢,从而焕发无限生机。
  
  一、“形”的突破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我坚持不断探索、尝试使用新教法,在继承传统好教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着力创建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学习乐此不疲,并能体验到新课程的实施为他们带来的快乐。
  (一)导入新
  导入的语用策略是沟通、布疑、引趣和激情。导入的方式很多,解题导入,读图导入,猜谜导入,朗读导入,仿写导入,配乐导入,介绍导入,过渡导入,设疑导入,设境导入,启发导入,故事导入,意境导入,激情导入,训练导入,质疑导入等等。
  (二)导读新
  导读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积累,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导读的方式很多,提纲导读,层次导读,断句导读,点拨导读,练习导读,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才能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导练新
  导练,关键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与群体,对其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特色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丰富自我。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导练方法,例如诵读、讨论、演讲、质疑、复述、争辩、解惑、探究、拓展等等,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学状态,让课堂气氛自始至终都活跃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在语文教学“形”的突破上,我始终遵循一条原则,让学生“我思即我得”,只有畅所欲言的课堂,才是最具活力、充满生机的课堂,也才是最有效率的课堂。
  
  二、“神”的聚焦
  
  中学语文课文,从篇幅的长短来看,少则几节,多则十几节、几十节,若采用肢解式的过细分析法,一节一节地理下去,整个文章便被肢解得零零碎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充其量不过是一鳞半爪,而且这种高耗低效的满堂灌很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更谈不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我思即我得”,这属课堂教学“形”的突破,但是必须要有立足点,删繁就简,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旨意——或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思想、或阐明的义理。
  首先,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是一节自读课,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答案丰富多彩。有答她的教学方法得当的,有答“她循循善诱”的,有答“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的,不一而足。
  这时我总结说:“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说完,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趁热打铁,我要求同学们根据他们自己对爱的理解,调动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我先说了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学生们则争先恐后地回答:
  爱是大海,永远不会枯竭。
  爱是一只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
  爱是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这就发挥了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
  其次,要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讨论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内涵,例如《阿Q正传》一课,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以“阿Q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以及通过网络查询“鲁迅研究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另外,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精于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问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动力、回答的愿望。教师的问,不宜问尽,有的问题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问,哪怕是极细小的闪光点,也应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如短篇小说《项链》,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们总是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作为爱慕虚荣导致悲惨命运的这么一个女子形象。因此,为了启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开讲之前,先提供给学生几段材料:
  女主人公十年的悲惨遭遇,坏事变好事,“由于劳动”,“没走上堕落之路”,成为一个“好主妇”。
  ——茅盾《在部队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虽然十年辛苦之后,她的外表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她那希图凭借色相向上爬的腐朽思想丝毫没有变化,她始终没有认识到她的灾难的真正原因。
  ——董星南《〈项链〉主题》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本身对玛蒂尔德这个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说出对主人公的看法。结果,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鉴赏作品时能放开思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让学生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以上的事例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让学生开动脑筋,怎样去活跃他们的思维,怎样去让他们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总之,形散而神不散,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对教师而言则是对课堂教学本质和艺术的把握。课堂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其最高准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提高,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是一篇最具魅力的散文。
  赵金平,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