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议

作者:龚建敏




  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其阅读和写作能力如何,读和写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因在高中语文试卷中比分体现较明显,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所以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有针对作文方面的教学计划、教学资料,而阅读题的分值比较分散,再加上部分地区的试题在课本及读本上体现的不多,于是一些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中课本(读本)阅读教学的作用及价值,或远离课本(读本),架空分析;或漠视课本(读本),以练代读,以练代讲,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课本(读本)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理解。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相对理解和接受者而存在的,正如“一把斧头只有用它来劈东西时,它才作为斧头而存在,否则,只是摆在那里的一物,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压东西,仿佛是一块石头”。可以说,离开了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桌上的《堂吉珂德》与摆在桌上的灯没有什么两样,今天的《堂吉珂德》与当年前的《堂吉珂德》也没什么两样。因此,离开了特定的审美主体的参与,真正的文本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我们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远离文本,那就难以发挥文本的作用,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现阶段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阅读教学变成了阅读训练。在课堂上,课本(读本)被一个个现成的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所替代,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被一个个事先设计好的题目所代替,阅读教学成了在文中找答案、回答问题的教学,教师的引导非常少甚至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根本无从体现,文章的美妙被支离得破碎不堪。很显然,这是背离了阅读教学的主旨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于是,在学生阅读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关注、尊重并理解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或教参上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甚至伤害学生阅读中的独特心理。
  笔者认为,阅读脱离不了课本(读本),阅读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面对课本(读本),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读本),从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角度去感知它,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发挥合乎逻辑的创造性的见解,而不能把学生引进教师已经规划好的思路或已经设计好的答案。正如看风景,如果只看到导游图或风景区介绍,没有亲自去体验风景区的美好,那只能是兴味索然,毫无意义。于是,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难怪很多教师都抱怨:“为什么我的课堂阅读教学花了那么多时间,学生现代文试题做了那么多,怎么一直没见成效呢?”看来,不从根本上找原因,一味地偏离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旨,只能是事倍功半。《教学大纲》不也提出了“阅读课本(读本)是学生借助想象创造的一种想象话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提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的观点吗?
  我国传统的学习模式是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模式,是教师“满堂灌”的“独立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这明显地揭示了阅读的性质是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一直以来,教师往往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研究学法,盲目地传授知识,而学生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高中一线的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深化课堂改革形式,让阅读教学充分地体现出她应有的光彩,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的结合。
  龚建敏,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