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阅读题解题训练方略

作者:王德庆




  阅读题长时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点。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为此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寻找秘诀。
  这里介绍本人的做法,多年试下来,自我感觉不错。
  整个阅读脉络可用“读”、“思”、“写”三字涵盖,它反映了阅读解题的全过程。详见下图所示:
  
  下面主要从设计意图方面对这张图作一些阐述:
  总体来看,读——思——写,步骤清楚,表述简洁,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该干什么、该怎样干,不至于面对阅读题束手无策;每一阶段又有具体的任务,操作性强,目的明确,学生可以照单去做,不至于蜻蜓点水,一点不晓水底深浅。整张图揭示了阅读的路径、阶段、任务、方法、思考重点、解题要求,只要教师训练得法,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也就不在话下。
  具体来看,首先阅读之重理应在“读”,这是我们不该丢弃的。读是为了走进文本,通过静心阅读,更好地整体感知原文。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原文尚未读透,就急吼吼地去看题目,以为这样可以争得时间,其结果适得其反,一是因为未能读懂原文,遇到题目后还得不断回去找答案,不但不省时,可能花费的时间更多;二是因为对原文没有整体把握好,答题就会出现诸如“张冠李戴”、“有眼不识泰山”、“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低级错误,使自己遭受重大损失。
  对于从未读过的文章,一定要读两遍,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整体感知”这个环节。
  第一遍精读,就是全文一字不落地照读,以期能在看到题目后一下子找到答题范围,搜索到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目的是读完后学生要思考全文内容,不一定要明确概括,但脑子中必须要有一个思维沉淀的过程。这一遍下来,学生大致了解了内容,也可初步进入阅读状态。
  第二遍略读,或叫跳读,就是以段为单位读,任务是确立重点部分和关键词句段,在此基础上思考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进而明确它的中心。把握了中心,也就把握了阅读题的答题方向。因为细究起来,高质量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具体到每一个词、句子、细节等都要落实到中心的,这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根本。
  两遍默读,最终目的还是为下面学生解答阅读题提供相关准备,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读”而不思则“罔”,“思”是阅读必需的方式。阅读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或叫障碍)最多,因为他要开始面对具体的阅读题目并找到思考的路径,许多学生往往在此被难倒。
  “思”阶段就是要为学生在解题时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使他们知道如何想,如何寻找到目标,并使思维更科学更理性也更实用。
  置于语境: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解题方式就是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应该说,阅读题百分之七十的直接答案或间接答案(答案线索)都可通过此法找到,这是我在研究了大量的题目后得到的结论。
  结合中心:结合中心思考则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或忘却的常用方式。因为只要是优秀作品,它的每部分、每个段落乃至词句都应是围绕中心而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那么从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落脚点,起码回答是对路子的。
  如果说上两种方式还是我们老师经常传授的,那么,下面三种则是许多老师不太在意或不会提起的。
  揣摩意图:学生如果运用上两种方式尚未想出答案,别着急,还有办法等着。揣摩作者意图,揣摩出题人意图,两者有时重叠,有时又可以分开。这是又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人顿生“东边不亮西边亮”后的惊喜。从作者和出题人立场开发出新思路,简直是打开了他们的心窝,也打开了学生另一扇思索大门。想一想:作者干嘛用这个词?干嘛用这个写法?干嘛要重复强调?这样的思考完全可以直达目的!
  体验情境:如果学生还是愁眉紧锁百思不得其解,不要紧,让他放下做大学问的架子,走入文本,与人物对话,与环境合影,与场面相融,让文中描写的画面立体、活动地再现眼前,甚至我就是那个人物,我就在情景中,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设身处地去细细体验,所要的答案也许就纷纷出炉了。
  加强联系:如果学生依然灰心丧气一脸茫然甚至近乎绝望,那确实难为你了,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他再从文本情境中跳出来,不妨把思索的范围再扩大点,想想与此处有联系的东西:学过的课文能否帮我?课堂记忆能否助我?知识积累能否管用?生活经验能否启示?有时思路展开了,境界提高了,眼光放远了,灵感也就闪现了。
  “条条道路通罗马”,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方法,指导他们多侧面思考问题,那些因各种因素产生的思维障碍不也就容易消除了吗?
  第三,如果说“读”是“思”的必要准备,那么“写”就是“思”的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写”,也就看不到“思”。因此,“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思”的成果。
  为了让“思”完美呈现,“写”就得步步走实,尽心尽力。
  捕捉灵感:当思维闪出灵感的火花时,学生必须意识到“思”仍未结束,还需继续行使职责。当用心体会后用词语的缰绳及时套住转瞬即逝的灵感飞马时,就意味着语言已经捕捉到思考的成果,“写”方才算登场,而且这只是第一步,不过少了这一步,答案不是隐藏着出不来,就是出来了又丢失,说不定学生还会被老师误解为“不动脑”,可见这初步“写”的重要性。
  准确表达:第二步,依然是要“写”自己的思考,只不过刚才是快捷,现在却要稳重得多,因为光用简短的词语来回答,老师一定批之为简单、含糊、表达不力,只有慢慢品味,认真整理思想,细细组织语言,答案才能更清晰、更完整、更符合答点。以“写”促“思”,使思更出色,就是这两步的真正意图。
  多点阐释:许多学生到了此步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老师不完整、不深刻、不全面甚至不会思考的帽子又该扣过来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第三步,换换角度,变变方式,挖挖深度,多方面思索,多方面阐释,让老师面对答案时由衷地叹服:“非常全面”。
  零碎地教给学生阅读的小技巧显然太小家子气,那是不能解决他们阅读中的根本问题的。只有从阅读方式方法层面上系统而实在地进行训练,让他们在训练中掌握住阅读技巧,摸索到阅读规律,才有可能使他们消除阅读思维障碍并走进自由的阅读王国。
  
  王德庆,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