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文测试命题的原则

作者:刘 红




  
  如果在一线教师中随便做一个调查:“请问语文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我估计答案多半是:“现行语文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李镇西
  
  一、现行语文考试命题的特点及其弊端
  
  语文本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但在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坛上,却正面临着尴尬的处境:虽然新的教材编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应的教法也极力推陈出新,但总体上那种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并因此导致语文水平下降和语文能力持续走低的现状并无根本改观。
  其实,正是以科学、客观、信度、效度相标榜而长期坚持的现行“语文命题原则”及其“语文试题结构”造成了目前语文教学的僵化,而实属强加于语文考试的某些貌似合理、实则面目可憎的“功能”更是窒息了语文教学原本鲜活的生命并使之严重异化。
  正是这种考试君临一切和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氛围以及具体试题的弊端,带给语文教学以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造成现行教材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执教者个人命题自主权的旁落,相伴而来的是执教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及教学个性的丧失。为了使自己的执教成绩能处在一个被学校、学生、家长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水平,执教者就不得不屈从于命题者。为此,语文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甚至不惜削足适履,从整个教学到教改的价值取向都向考试内容靠拢乃至并轨,从而使教材实际上沦为试题的附庸。
  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
  其次,导致课堂内容和课堂结构异化。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
  要通过“一碗水容量”的考题,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训练量”。
  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学生能在各个知识点(考点)上尽量过关,就只好在所能利用的有限时空范围内,拼命压缩与“试题”无直接关系的课本教学内容,而根本无法顾及这些被压缩的内容对于学生全面而长远的发展是多么重要。而另一方面又补充大量的应试习题进课堂,使语文课近乎成为应试训练大拼盘。
  最后,导致语文教法探索与语文教学改革进退失据。
  一轮又一轮的语文教改实验迄今跳不出“热闹——沉寂——再热闹——再沉寂”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无法解决教学内容与现行高考命题的矛盾。
  综上所述,可知目前语文教学仍旧举步维艰的症结在于目前的考试。如果说,目前这种面面俱到的语文高考其初衷是要推动教改,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随着时间的演进,日益证明的却是其越来越偏颇的消极导向,从而越来越成为教学教改的桎梏。因此,惟有先行打破现行考试模式的枷锁,改革语文考试,语文教学才会做出相应调整,使真正的语文素质教育踏上新路。
  
  二、命题新原则
  
  一份值得认真借鉴的试题(部分)
  亲爱的同学,祝贺你顺利地度过了中学的半个学期。我们希望通过以下题目的测试了解一下你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请你认真做好以下题目。
  作文:新生报到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开学至今,我们经历了许多好奇、兴奋、快乐和满足,或许也感受过一些困惑、忧虑。对生活与学习的思考让我们觉得自己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成长的收获来自自己的努力,还来自父母家庭、老师同学的关爱、理解和鼓励,来自书籍的启迪,来自环境的熏陶。请你记下开学至今让你最感动的一个生活、学习片段。作文题目可以定为《让我说声‘谢谢你’》,也可以自己另定。
  后语:亲爱的同学,考试就要结束了,不知你感觉如何。你喜欢不喜欢这次语文测试?喜欢哪些题目?不喜欢哪些题目?希望以后考些什么?请通过你喜欢的方式告知我们。
  这套试题努力遵循《课标》精神,尽量体现评价系统的“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其设计思路是:
  一、内容紧扣《课标》五个阶段目标要求,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评价。
  三、营造较浓厚的文学氛围,强调学生的个人感情体验。
  四、鼓励质疑,提倡创新,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新试题带给我们的思考:
  1、什么是“语文精神”?什么样的试卷才算是真正的语文试卷?
  语文精神说到底就是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就是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她是天边飘逸的彩云,她是水中灵动的白鹤。
  当然是充满人文关怀、富有人性魅力、关注考生情感的试卷。
  2、更新理念,坚持新的命题原则。
  3、我们是否能做并做得更好?
  
  刘红,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