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作者:朱 云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意,体验诗情,抓住描写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体会所描写形象中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的崇高和可贵,并且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启发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的一条冰冷的铁轨上,静静地躺着一个天才的诗人,在他身上是打开的《圣经》,远方,火车呼啸而来,这位用自己孤独的生命为他的诗歌谱写了最后一首涅槃。正如历史上许多同样的悲剧一样,诗人也因此而神圣,而让后人永远景仰。他的名字叫海子。今天让我们大家一同欣赏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诵读诗歌(5分钟)
  1、老师配乐范读
  2、再请全班男女生分别朗读一下这首诗,看谁读得更有感情;[以两大组为单位分别朗读]注意朗读评价
  3、下面请同学们将这首诗默读一遍,一边品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透过这首诗你觉得生活中的海子可能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先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回答透过这首诗,你看海子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并且在诗中找出依据来。
  2、介绍海子其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学们把自己心中的海子和真实的海子作个比较
  相关链接(多媒体展示):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出生在安徽省一个贫穷封闭的小山村。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下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家里入不敷出。小的时候,一边上学还得一边回来干农活挣工分。1979年考上北大时,30元钱的学费也是父母东拼西凑来的。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海子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偏远的农村,他对乡村的风光总是怀着无比的激情。上大学后,从农村来到了北京这所现代化的大都市,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他很不适应,时常感到痛苦、寂寞和惆怅。他对现代文明生活的排斥,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这种偏颇使他很少与人交往。最后连他的女朋友也离他而去。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现代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海子是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是牺牲了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追求,而献身诗歌创作的,献身于理想的追求的。
  四、合作探究(穿插朗读、咀嚼、感悟)(12分钟)
  大家通过我刚才的介绍,对海子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呢?现在请你们再细细的品读这首诗,看看有哪些疑问,过会儿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实在解决不了的就记录下来,拿到全班进行交流。如果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或思维的火花,也请记录下来,过会儿和大家一起分享。
  备答:
  1、这首诗中的“幸福”一词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含义?
  具体内容:“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
  特定含义:尘世中的幸福。物质的、实在的,不乏新鲜可爱的、被世俗世界理解和认可的。
  2、诗当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超脱尘世的、尘世之外的幸福生活。精神上的、理想的、不现实的,也不被世俗世界理解和认可的。
  以上两种生活应该说都是作者非常向往憧憬的,但是喧嚣杂乱的物质世界里,这两种理想是不兼容的,也是相互矛盾的。从这种矛盾中,我们可以想到,海子内心曾有过三种意识互相交织,即世俗意识,对现代尘世生活的理解甚至肯定;理想意识,对自己内心构筑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当这两种意识互相斗争、相持不下时,就产生了第三种意识,即逃避意识。最终逃避意识占了上风,他选择了死亡。也可以这样说,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心灵中的精神家园。
  3、如何理解第二节文字?
  海子是一个封闭孤独的人。亲人是他在这个现实里唯一的社会联系。他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对于家庭、家人,他一直怀有深深的愧疚和歉意。所以我想,他不希望家人知道他的矛盾和苦恼(事实上也理解不了),他只想让家人幸福,让家人心安,最好能够让家人知道分享他的幸福,哪怕这种幸福仅仅是自己的幻想,仅仅像闪电一样美丽却短暂。
  4、如何理解海子“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以及为“陌生人祝福”的内容?
  “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可以看作自然的象征,“陌生人”这里是指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在为日常生活所累、忙忙碌碌的世界的过客。连起来可以这样理解:不管海子和现代的商业社会如何格格不入,对尘世如何失望厌倦,可是他仍然保持着一种自然式的唯美理想,也对这世界每一个人怀着大海般的情怀,天空一般博大的爱。
  五、深入对话(12分钟)
  1、有人说,这首诗的诞生事实上已经宣告了海子人间生活的结束,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提示:关键词“从明天起”、“只愿”。
  大海,是海子很多诗里用到的意象,可是流浪了很久的海子,却从来没有到过海边,所以大海就成了他向往的地方。生活中不能抵达,就成了他心中的乌托邦。“只愿”一词正含蓄地说明,我和这世俗的幸福、世俗的生活无关,那只是别人的,我自有我的幸福。从明天起,我就去我向往的地方,我的天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朴实明朗而又清新隽永的语言唱出了海子的真诚善良,给读者以温暖的关爱。当我们感到海子的真诚和关爱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为海子的将来感到担忧。果然,就在写完这首诗两个月以后,海子终于义无反顾地去寻找他的天堂,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
  2、不管海子结束生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你认为海子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现实、求得解脱的做法可不可取?为什么?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在时代的大潮面前,历史的巨轮下,牺牲一两个人的生命,是无关紧要的,这是作为历史哲学家的黑格尔说的。而时代在进步的过程中总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子,或许这就是文明的代价吧。但是我们不能逃避,应该直面现实,相信未来。普希金这样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纪念。”
  3、如果海子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打算对他说些什么呢?(大家酝酿几分钟,然后自由回答。也可以先在纸上写下来。)
  六、结束语:纪念海子(4分钟)
  海子终究是离我们而去了,虽然我不推崇他用自杀的方式来表达与世俗生活的无法共存,表达对心中那一方净土的向往。但是,海子作为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他对理想的超越性探究,以及他在生命终极时的关怀与眷顾,让我在为他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崇敬和景仰。现在,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我想用我自己朴实而真诚的嗓音把这首诗唱出来。也希望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朴实而崇高的名字:海子。老师随多媒体伴奏演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七、布置作业:构想自己未来的幸福画面,写成150字的短文。(注意:可以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不能脱离实际)(1分钟)
  
   附板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人间大爱:追求唯美理想 矛盾痛苦
       祝愿尘世幸福 真诚善良
  
  朱云,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