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温开水

作者:李 娟




  
  在许多语文公开课里,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少,诸如:朗读,回答,找出并鉴赏自己认为优美的句段。但总给人温温吞吞的感觉,总是等不来沸腾的那一刻。笔者坚持认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温开水一样,应该让语文课沸腾一下。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姑且称之为“个性”。而对人文的关注、生命的观照,对人精神的吹拂、灵魂的触及就是语文学科的“个性”,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点燃学生情怀、撞出学生思维火花的可能性。应该承认,我们的语文课本编得越来越好,文化内涵、情感意蕴、哲思理趣,哪一篇不可嚼出个百味丛生?只要善于挖掘,相信不难找到感点。如果一堂课下来,竟觉意懒味淡,那实在是辜负了语文这两个字!如何使语文课情浓意盛,“蛊术”般给学生一点引力?
  教者以“情”煽“情” 辽宁省语文教育家刘映辉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学得动情”,必须“教有真情”。教师如若精神委靡或表情呆滞,课堂必然难有兴味。语文教师大可以学点煽情术,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
  教师首先应激情登堂,像介绍自己的情人一样向学生介绍新课,用自己的情点燃学生的情。授课时应随具体课文或高亢或低迴,或欣喜或伤悲;或乐不可支或愀然垂泪。师生在感情的波涛中忘我沉醉,在沉醉中提高语文素养。笔者中学时有幸受教一位很受欢迎的语文教师,回忆起这位老师总给人激情满怀的印象,大冬天小平头也常常冒着热气,有时讲到激动处索性把小棉袄脱掉。讲《“友邦惊诧”论》,伴随着一声愤怒的“好个国民党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他一拳砸在讲桌上,座下同学莫不随之肃然捏拳、切齿痛恨,深刻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上这样的课,大家都感到过瘾有味,常常用恋恋不舍的眼神目送老师离开课堂。试想,把语文课上到这种份上还愁学生不亲近语文、不喜欢语文吗?
  讲透学生不懂的 大家都知道“学生不是空脑袋进教室的”,授课前一定要估摸一下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已知的不讲,未知的讲透,一知半解的要拓开新境。这看似老套的说法恰是诸多老师处理不好的地方,也是不少语文课沦为鸡肋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不懂,才能产生需要,产生兴趣。饿了的饭菜才更香。宋太祖赵匡胤,在多年之后还会感到什么也不如遇难那年孙妈妈给他做的那碗高粮米饭好喝。千篇一律的讲作者背景字词,泛读,分段,平均用力地分析,怎能扣住学生的“需要点”?比如说明事物“是什么”的描述性知识,完全可以把它们问题化,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自学。如果老师并不清楚这一点,而是像说书人那样埋头大讲特讲,本想吸引学生,结果只能导致对方厌学厌听,挫伤学习积极性——老师讲得太简单了,课堂当然没什么吸引力。有的老师给高中生讲《药》,还去从头到尾数一遍鲁迅的生平,还问学生“作者用哪些描写方法刻画华老栓的形象?”
  另一方面,有了需要却得不到满足,有了疑问得不到解决,势必因“白听”你的课而热情泯灭。斯霞老师给小学生讲《野兔》一课,在备课时和老师们一起产生了疑问:野兔如何用巧妙的办法踢死了老鹰?觉得不大相信。斯霞老师敏锐地感觉到学生更会在这方面有疑问了。所以,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专门到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请教,并亲眼看到野兔踢老鹰的标本。从后来上课的情况看,果然学生先是觉得有趣,渐渐又觉得不太可能。求知欲望特别强烈,而在老师为其解开疑窦后个个一脸满足。像上面说的鲁迅的《药》,背景介绍如果根据高中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设计为讲一讲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小说人物的“看”和“被看”两个类别,就容易增强课堂的含金量,同时拨开为什么让老栓买夏瑜的血这团疑云,抓住学生的注意。有的老师在学生并不需要时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不知道的地方偏偏浮光掠影,真是气急了学生,淘尽了学生听课的热情。
  强化扣动心扉的 教师要找出并盯住课文中那些动人心魄处,在备课时动足脑筋,用足“花招”。决不可平均用力,把宝贵的“感点”浪费在轻描淡写中。在教《我与地坛》时,一位老师敲定母亲对儿子的疼惜与爱以及作者的悔恨可以成为引爆学生的情感处,就精心设计了配乐朗读、现身说法、歌曲推波助澜等手段着力营造氛围,恰当渲染:先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带,学生心弦受到拨动后没有浅尝辄止,紧接着现身说法,深情地回忆,“同学们,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小时候母亲为了节省时间让我学习,摆好筷子拿好煎饼盛好饭还要亲口尝尝不冷不热了才喊我吃。我一边吃,她就在后面细心地为我梳头。我推自行车时她就赶忙跑去为我放门,我从学校回家一听到铃声她又赶快跑来为我开门。冬日晚上我写作业她怕我冷,就坐在旁边让我把脚伸在她怀里……”同学们静静的听着,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感动了,也一定联想起各自的母亲。这位老师就不失时机地再烧一把火:播放满文军的那首广受喜爱、抒情动人的《懂你》,一下子使课堂沸腾起来,尤其是唱到高潮处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教师乘机布置一道口头作文:妈妈,儿子(女儿)住在你心里。结果,这节课就在同学们情真意切的忘我倾诉中迎来了下课的铃声。课下,听课的老师和执教者本人都久久无法平静,带着情感撞击的激动大家还在讨论不休。我想学生对这样的语文课一定是难以忘怀的。
  大多数课文不缺感点,有的还很丰富。即使那些看似“枯燥”的说明文、议论文,只要用心挖掘,也会挖出触及学生灵魂的东西。比如《漫话清高》结尾联系现实揭示主旨时,让学生用一组整句热情讴歌范仲淹、孔繁森等一串串历史长河中清风明月般的名字,以及无情鞭挞王宝森等为人不齿的败类;《五人墓碑记》可以围绕“义”字师生同背古今诗文,改写五人当刑场面或模拟清明祭扫发言;即使《<物种起源>导言》,也可用两个28年(经过28年考察,写好后28年才发表出来)来震撼学生心灵。
  品足美感集中的 “会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使语文课堂沸腾起来的有效手段。目前许多教师重视了读,许多课堂出现了读书声,但为什么还感觉不够味、不过瘾,甚至有的学生读了美文觉不出美?恐怕是读的方法不对。要么是走马观花,要么是感情不够,没有走进文本,与文本“距离太远”。而感情投入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练奇巧诉诸听觉,使阅读者受到双倍的感染。“涵咏”更不可少,它要求读者平心静气、细细地咀嚼体会。“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朗读示范 美读吟诵是一种境界。2l世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不是说普通话而是美读吟诵。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导路明灯。学生听老师的朗读示范,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欣喜地认识语文老师的“性情”,认识语文课无它可比的特有味道。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丰富、有着较好文学修养的人。他能洞察每一篇课文的深刻内涵,并通过有效范读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反复练习 刘国正先生曾这样回忆他的语文教师:“他喜欢吟咏,咏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在教师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决不能用教师的范读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当然。练习前可作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教学《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学生自己可能朗读不出效果。泰州中学附属初中周海燕老师这样处理:师生共同讨论后确定语调的平降升调,“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达到顶点,“恨”再降一些,读出愤懑、抑郁。“隔江犹唱《后庭花》”“犹”字加以强调,语气重一些,力量足一些。“唱”字延宕开去,造成一种回味感,“后庭花”一字一顿,然后师生声情并茂一起读,学生反复读。这样的指导、练习,学生自然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熟读成诵 朗读吟哦是诵读的前期阶段,反复读以至成诵则又达到更高境界。清人贺贻孙在《诗笺》里说:“……反复诵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
  调动情绪 情绪之于朗读非常必要。情绪不高当然不愿开口。语文教师可有意识的运用电教设备,创设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扣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产生读的冲动,不读不快,甚至摇首击节、手舞足蹈。
  音乐与朗诵配合是诱发情感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触动学生情感,收到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播放二胡曲《月夜》作背景音乐;读《孔雀东南飞》,可以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来配乐。
  另外,还可图象配上音乐,在图象和音乐的双重背景下朗诵。如教闻一多的《死水》,可剪辑军阀混战时期的纪录片,并配上缓慢、低沉的音乐,把学生带回兵荒马乱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了这样的背景,学生更容易体会闻一多回国后梦幻破灭的失望与痛心,朗诵起来情味绵长。
  尤其优美的散文或其它美文,更要细嚼慢咽,不可囫囵吞枣。如教沈从文的《边城》,一位老师就从赏析语言着手体会湘西的“景美”,读后让学生思考写了哪些意象。学生体会出这些意象的柔美温馨及泥土气息。教师又让学生看看是“如何描写意象”的,学生看出是从色、声、味的角度,并融情于景——“有一只草莺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最后共同研讨“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一句中的“烘”的妙处,学生一脸沉醉,兴味盎然,新见丛生,下课了有的还在谈论不休。
  已经有媒体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热爱文学却不喜欢语文课。这是令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我想,也许在学生心里,文学是“热”的、丰富的、性灵的,语文则是“温”的、单调的、道学的。而事实上文学难道不是语文的血肉、语文的灵魂吗?如何探索出一条道路,让语文课奉献给学生的不是一锅温开水,而是一杯暖心窝子的热开水,是一个大有价值的课题。
  
  李娟,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新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