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试论语境的制约作用

作者:余荣宝 魏 红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言语环境对语言形式有一种制约功能,也就是说,一个规定的语境能对语言形式和意义产生影响和作用,通常把言语环境的这种作用叫做语境的制约功能。对语境的制约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言语表达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采取恰当的表达手段,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这也是语言学家多年来一直关心的问题之一。
  语境的制约功能具体有哪些?这里从文化制约、语体制约、情景制约三个方面来谈语境的制约功能。
  
  一、文化制约
  
  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曾经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指出:“所有的文化都基本上依赖符号,尤其是依赖发音清晰的语言而产生并永存。”因此,文化是依靠超体质语境的符号表述出来的事物或事件,人类的言语活动总要受到文化的制约。
  在物质文化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各地对同类事物的用词的多寡来分析物质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一般来说,某一物质生产地的人们对这一物质的细微差别格外敏感,因而会造出各种不同的词来称呼。例如我国山西产煤,对煤的名称分得很细:粉状煤叫“煤”;块状煤叫“炭”,块状无烟煤叫“笨炭”,块状有烟煤叫“希炭”,块状焦炭叫“蓝炭”,大块状煤叫“炭块”,碎煤块叫“炭块块”,煤核儿叫“撂炭”等;而在我国南方不产煤,就没有分得那么细,都叫“煤”或“煤炭”。
  语言中,有些词除字面意义外,还渗透文化内容的隐含意义,或称为“内涵义”。母语相同的人,由于同一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模式制约,对于某词的内涵义不需别人言明,也能理解。然而,他们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时对于一个即使是普通的词,因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缺少文化制约,很难认识它的内涵义。例如,对“冰”和“玉”的字面义,汉人和英吉利人的理解是相同的;但汉语的“冰”和“玉”跟英语中的“ice”和“jade”不同,渗入了文化内容。具有内涵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二首之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著名的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在他的《中国文学菁华录·诗歌之部》里,把最后一句翻译为:tell them:an icy heart in vase ofiade.”(告诉他们:“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这样,原来富于意境和情韵的诗句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其所以如此,就因为英语的icy和jade没有“冰清玉洁”这样的补充意义和“纯洁可爱”的情态意义。
  社会的风俗习惯也制约着语义的理解。比如杜甫《北征》:“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据《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白虎殿。”这里出现异文,如何解释?清梁章巨《浪迹丛谈》“避讳”条:“古人避讳,有绝可笑者,如唐代讳“虎”,以虎为武足矣,乃又改“虎”为“兽”。原来杜甫为了避讳才将“白虎殿”改作“白兽闼”。
  文化制约还包括言语交际的个人的文化教育修养、性格、情操、志趣、能力等条件。“文如其人”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都是指个人文化制约;“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随俗”指的是社会文化制约。《语言漫画》一书中《孔乙己和张瓦先生》一文,讲到有位张瓦先生,写信问不识字的妻子生下男孩还是女孩时,写道:“不知弄璋乎?弄瓦乎?”可妻子不懂“弄璋”指男孩,“弄瓦”指女孩这些文言典故,请人写回信告诉丈夫说:“家中茶壶、酒壶、尿壶都不缺,璋壶、瓦壶就不要再弄了。”张瓦先生接到回信后哭笑不得。这便是言语交际双方个人文化教育修养不一而闹出的笑话。
  
  二、语体(文体)制约
  
  不论是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还是报告、书信、日记等应用文体,或是政论文章,都各有其特定的文体形式。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是以囊括杂体,功在鉴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诗、赋、章、表等指文体,“典雅”、“清丽”等明风格,就是说,要根据不同体裁而形成的不同风格去遣词造句,才能收到功效。如果词句的选择不能与文体风格相配,在上下文里就会显得格格不入,那就会减弱表达效果。
  文体在当代大体有四类:文学类、议论类、新闻类和实用类。文学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或剧本)、电影文学、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文学类文体要求用文艺语体,用形象反映生活,以鲜明生动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许钦文的散文《鉴湖风景如画》中一段:“一个魁星阁,一座三眼桥,几株柏树,一丛松树,砖墙的楼房,茅草的平屋,摇着橹的出畈船和供人休息的路亭等等,分开来个别看,没有什么特别,可是配置在稽山镜水之间,这就千变万化,形成了许多醒目景象。”看,这里抓住特征性事物,以错落有致的句式勾勒鉴湖风光,语气由促而缓,富有节奏感,使读者感受到恬淡、宁静的鉴湖之美,用其它文体则达不到这种效果。议论类文章主要用政论语体,语言庄重严肃,常用褒贬色彩鲜明的词语,雄浑有力的句式,以排比、反复、反诘、设问、讽喻等手法。例如赵培星的议论文《论规律》:“无论如何,任何规律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否则,就不成其规律。因此,对于任何规律来说,都不存在一个有无普遍性的问题,存在的只是普遍性的大小和主要地表现了哪种普遍性意义的问题。”这里从正反两面阐明规律的普遍性,表述周密有力,并由此得出结论,使得我们对作者要说明的问题清楚。
  新闻类文体在语言形式上首先要求准确。例如《中国青年报》(1996·4·13)有一则消息,“由铁道部第三工程局五处承建的陕西、山西两省重点扶贫项目——佳(县)临(县)黄河大桥日前合龙。大桥全长782.83米,共23孔。黄河上架起的这座大桥,沟通了陕西佳县、山西临县及周围县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老区的经济发展,为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搭起了一道彩虹。”从这则消息可看出文体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需要这些数字类准确说明,而不能用如前举例用文艺语体,用生动的笔墨描述景物。
  实用类文体包括公文、说明文、科学小品、工作总结、讲演稿、广告等。这类文体需用事务语体,以平实地说明事物为其主要表达方式。
  语体,严格说来,是语言环境的一种变体,人们的每个言语行为都要受到言语环境的制约。在特定的场合,就特定的范围,为了特定的目的,向特定的对象,用特定的方式进行交际。这种种语境的客观因素影响着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并形成某种使用语言的特点。
  
  三、情景制约
  
  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场合,一定情境下完成的。因而,要受情景制约。
  比如,在饭桌上不讲不卫生的事情,在喜庆的气氛里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在家乡,自家酿制的米酒称“糟子”,而过年时要称为“福子”,因“糟”易使人联想到“糟糕”。同样,猪舌头因“舌”与“赊”谐音而改作“赚头”。
  常常可以看到言语交际在一定情景中完成,听说双方可以很明白,达到交际目的,尽管它不一定符合语法规范,表达的意思也不够完整。如在菜市场上,我们常能听到在顾客和卖主之间这样对话:“多少”,“两块”,“少点儿”,“一块八,一分不少”,“来两斤”,买卖即可成交。如果单独来看这几句话,都是简单的词或短语,但是处于一定的情景中,买卖双方都明白对方问的什么意思,需要怎样回答。如果不是处于这样的情景,用这样的话去问一位路人:“多少?”那位路人一定以为遇到不正常的人了,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说:“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些什么。按数学上的道理,二加二只能等于四,不能等于五。语言里可不是这样。”“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语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的意义。”“言内意外”、“言不尽意”、“意在言外”、“弦外之音”等都需要具体情境制约。
  例如,《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里一段,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笑道:“呆雁在哪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
  例子中黛玉说“呆雁”的情景是这样的:贾宝玉与宝钗二人在房中说话,宝钗不知不觉露出她珠圆玉润的手臂,宝玉一见之下,不觉呆了。这一幕又恰好被林黛玉看见。心中吃醋,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便引出一个“呆雁”的笑话来,宝钗不明白,宝玉心里却清楚这“呆雁”指的是他,林黛玉在奚落他。
  
  余荣宝,魏红,高校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