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失语的现状分析

作者:杨大为




  
  一、什么叫作文失语
  
  什么叫作文失语?中学生作文失语就是中学生以机械模仿、机械复制为主要手段来完成作文从而导致作文成品个性化思想缺失、个性化表达丧失的一种作文现象。这类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没有自己的主张,写作时主要采用机械复制的手段。总之,这类作文没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没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照搬别人的词汇和语法;这类作文不能与现实对话,作文内容、思想情感远离现实,或者搬别人的作文材料,或者复制他人的思想情感。
  
  二、中学生作文失语现状
  
  症状之一:语言复制。在作文语言上,模仿和引用传媒语言的现象较多,而能够正确使用传媒提供的语言经验形成个性化语言风格的作文较少,也就是在传媒的作用下,中学生在最基本的语言层面上,失去了表达自我的能力。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模仿余文的语言方式,学会了“文化故事+文化感叹”的语言模式,追求文化方面的宏大叙述;有的作文甚至没有“文化故事”,仅剩下了“文化感叹”。这种抱住“宏大感叹”、空发议论的语言方式,很有点无病呻吟或没事干号的腻味感。更有甚者,表面看来是在空发议论,而实际上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语无伦次,自言自语,颠三倒四,疯人呓语一般。
  症状之二:内容复制。在内容上,大众传播把学生和现实生活分割开来,使中学生部分失去了体验现实生活的机会和能力。中学生只能写远方世界的故事或沉淀在记忆深处的事情,或转述书本里已经存在的故事,作文的内容离学生实际不是太远就是太近,却很少找到与生活距离适中的作文。从传媒性质来看,主要受以下几种媒质的影响:一是影视影响,照搬照抄影视剧的情节,往往使内容显得成人化。二是书刊的影响,主要复制《读者》、《心灵鸡汤》、《时文选读》等等书刊上的文章,他们读到什么就复制什么,往往使作文内容显得概念化。特别是仿写《读者》上的文章,出现了大量的“意林”、“心灵碎语”般的文章。三是受网络的影响,不少学生转述网络游戏的情节,作文内容显得低俗化。
  症状之三:思想复制。学生作文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自己的情感,照抄照搬现成的思想,有的连感情也照搬。2006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雕刻心中的天使》,60%的作文都写到感动中国的一些新闻人物。例如,有的学生写道:洪战辉是一位天使,他成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的青年,他用平凡而朴实的行动,把自己“雕琢”成一位有爱心又充满责任心的“天使”。有的学生写道:李春燕用爱雕琢出心中的天使,她是苗乡的“天使”,也是感动全中国的“天使”。有的学生写道:丛飞用一生的爱,把自己“雕琢”成永生的“天使”,他让全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内容惊人的相似,情感惊人的一致。更令人担忧的则是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个别大众传媒存在娱乐化、庸俗化乃至恶俗化倾向,而一些学生往往又缺乏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缺乏应有的是非观念。有个学生写作文,以一只蚊子的视角,用大量的文字描绘这只蚊子的心理活动,写它不爱吸食老人的血,不爱吸食中年人的血,只爱吸食青年学生的血,蚊子认为青年学生的血新鲜、有丰富的营养,最后对这只蚊子大加赞赏。还有个学生写一个偷盗集团,成功的射杀了两个警察,从而逃脱了。这类作文几乎丧失了最基本的审美观和是非观。
  症状之四:结构复制。学生作文结构程式化现象相当严重,表现之一是结构雷同于某些时文,比如雷同于《读者》上的文章,雷同于《时文选读》上的文章。表现之二是结构程式化。写“给材料作文”的“程式”是什么“引(出材料)、述(说论点)、议(论证明)、联(系现实)、结(尾)”。“开头引、中间点、结尾扣,一步三回头”的顺口溜成为学生扣材料的法宝。作文,本来是极富创造和乐趣的劳动。作家林白以为:写作极益于己,可带来美和张扬生命力,使生命获得快感。但是中学生考场作文几乎成了“工业生产线”上的产品,采用一个或几个模子批量地生产。
  学生作文“思想苍白、语言干瘪、结构和技巧雷同是教学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面目俗气、不堪卒读的无魂文”。其严重后果和危害必将“导致学生人格分裂”,即作文与做人的背离,“导致学生思维萎缩”。“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己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折损了。……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
  
  三、总体失语下的叙事失语现状
  
  首先,中学生作文基本没有叙事。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写散文或议论文,极少数学生选择写叙事文。据统计,某校高三的一个班有49人,在两次大型考试中,写叙事文的只有8人和12人,占总人数的16%和25%,其他学生要么写议论文,要么写散文,而写散文又以议论性散文为主。在传统观念中,我们往往以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为主,较少写议论性散文,中学教材中议论性散文也不多,但是不少学生在周国平散文的影响下,开始大量写议论性散文,而且这种散文在高中学生中大有蔓延之势。
  其次,不少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几乎不会叙事。在这些极少数叙事作文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叙事文。这些叙事文要么记生活流水帐,不懂叙事技巧,要么叙事枯燥,缺乏渲染或细节,要么语言颠三倒四,缺乏流畅性。人教版第二册专门对叙事做了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和事件的波澜?教师束手无策,学生无从下手。所以学生作文中没有叙事视角之别,要么是“小A”、“云”等第三人称叙述,要么是“我”等第一人称叙述;概括叙事较多,具体叙事较少;不讲叙事速度和节奏,平铺直叙,平均用力,叙事缺乏剪裁。
  
  四、中学生叙事作文失语原因分析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练习叙事文体几乎没有中断过,为什么到高中反而不会叙事了呢?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全国高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偏重于散文的阅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多年,这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平时训练是散文,大考小考是散文,以至于学生形成了“散文式”的思维方式。而对小说阅读却缺乏必要的训练和指导。至于作文训练,缺乏一定系统性,整个高中阶段,几乎是以“话题”为中心来组织学生作文。教师把不同领域的焦点问题提炼成不同的话题,每一次作文训练选择一个话题,作文训练只在此话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开掘。至于表达技巧、文体特征等因素却考虑较少,长期训练下来,学生作文在文体上写成了“四不像”。而有技巧的叙事,对高中生而言已经是遥远的童话了。所以中学生作文叙述变得越来越举步维艰了。
  (二)教师教学避难就易。中学教师在文体教学方面存在避难就易问题。叙事文体的指导费时费力,而且没有套路可循,学生又不易掌握。所以有些教师干脆避难就易,放弃叙事文的训练或者指导,而选择容易下手的议论文训练;或者选择散文体裁训练,以为散文可以随心所欲地写,而且让别人看起来比较丰富。在作文方法的指导上,教师也存在避难就易的问题。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单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因为这些知识比较容易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手头上不乏这样的文章,网络上更是比比皆是,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占有这些材料。
  (三)作文教育急功近利。从训练效果看,议论文指导方便,有章可循,训练周期不长,训练效果显著,所以教师往往偏重于选择议论文进行训练。从应试心理看,写议论文比较保险,能够得到基本分数,而记叙性的文章就显得风险较大,所以不少教师和学生都倾向选择议论文。从高考评卷来看,议论文观点明确,论证层次清晰,便于阅卷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为迎合阅卷教师的心理,不少学生选择些议论文。
  (四)叙事作文理论缺失。中学作文的叙事理论基本停留在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上,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顺序、记叙人称、记叙详略等等。多少年来,不少教师只满足于记叙文的这些知识储备,缺乏必要的知识更新,他们没有接受过叙事学理论培训,也没有时间接触其他一些新理论。目前在中学叙事文教学中,还没有一套比较权威的作文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以供教师学习。在新课标背景下,省编的几套教材,在作文训练体系上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大都处于探索阶段,而涉及到叙事作文教学的甚为寥寥。相比之下,人教社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训练方面有自己一套比较实用的体系,但是涉及叙事作文教学的部分又缺乏系统性,只是以专题的形式分两节进行阐述。总体看来,中学教师在从事叙事作文教学时,常常困难重重,总是无本可依,无章可循。
  
  杨大为,男,硕士,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