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误区

作者:郑爱洪




  新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不应“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但新课改实施几年来,还有一部分老师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走入了新课改的误区,下面笔者就以鲁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为例列出几个新课改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获得同仁的指导。
  
  一、选修课上成了习题课或知识点归纳课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博弈,放弃了教育应有的方向,只剩下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但求好分数,考上好大学’成了师生的共识”。新课标实施以来,选修课一开设,就成了一些老师的“猎物”,他们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学习《唐诗宋词》,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学习《中国古典小说选读》,课堂就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学习《语言的运用》,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题纲”纷至沓来……
  要知道,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中国古代小说,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时代精神,学生不可能通过做题、记忆知识点而得到深刻的领悟,如此,更谈不上情感体验、心灵共鸣、精神陶冶了。很显然,这和新课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背道而驰了。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晚年曾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不小的文学作品,但一些老师不是用它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张志公先生的话切中肯綮,很值得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思考!
  笔者认为诸如《唐诗宋词》《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等模块,可采用“独立阅读,共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去体味作品的情境,去琢磨作品的语言,去感受作品的人文之美,同时积极倡导学生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展开“文本——文本编者——学生——教师”之间的两两对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言的运用》这一模块,可以采纳“创设情境,语用交流”的方法。这一方法侧重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补,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之中,斟酌自己的语言,体会感受或鉴赏评价别人的语言,在多次的语言互动、交流中,学生的整体语用能力肯定会提高。
  
  二、选修课上成了大学专题讲座
  
  选修教材的每一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本次课改的选修部分分设了五个模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论、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似乎理解了选修课设置的目的,也侧重了特长的发展内容的深化,不过,却采用了大学授课的方式。在课堂上,大量地讲解文学鉴赏理论,无休止地补充文学史知识,高中语文选修成了专业文学赏鉴理论课,成了文学史课!如学习《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就从十九世纪欧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讲到这长达百年的文学历程中出现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流派,从中外文学比较讲到西方文论;学习《中国古典小说选读》,就大讲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小说的发展历程;《唐诗宋词》也不例外,唐诗的流变,唐诗兴盛的历史、文化、政治原因,唐诗各种风格形成的背景都一一介绍……俨然是一堂堂大学中文课!
  
  三、选修课依旧是满堂灌和一言堂
  
  有些教师教授选修课时,积极发挥个人特长,课堂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目中无人”看不见学生“昏昏欲睡”“表情麻木”“目光呆滞”。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成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那本应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被破坏得了然无痕。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陈旧僵化已成为新课改实施中的瓶颈!
  鲁教版语文教材“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编写理念,集中体现了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也积极主动地落实了新课标学习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北师大肖川先生认为,本次课改的重点应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然而一些一线教师在落实这一点上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本着“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充分认识到“课堂上的主题是学习,而不是教授”,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均应是学生本位教学,而非教师本位或学科本位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面对新课改,每个教师均应先改变教学观念,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学方式,新课改精神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改在实验区的深入实施,相信老师们一定会走出这些误区,也只有老师们都行动起来,新课改才会结出累累硕果。
  
  郑爱洪,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山东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