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教学也需要无为而为

作者:陆亚红




  老庄的“无为而为”的哲学思想不仅对国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引起了国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最近两年还开设了国学班,旨在弘扬儒、道的精神。由此,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中学语文教学也应借鉴老庄的“无为而为”的哲学思想了。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有为而为,即追求快速高效的教学成绩。
  
  一、有为而为的表现:急功近利
  
  1.高考成为指挥棒
  一些学校领导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教学要有针对性,要瞄准高考大纲,考什么教什么。绝大多数教师也就严格执行领导的指示,从高一开始时就瞄准高考大纲,考什么教什么,什么训练有效就训练什么。如04年前不考标点符号,教学时便不训练,结果很多学生作文中的“。”便变为“.”,更不用说标号了,04年恢复考标点符号,教师便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05年又有部分省份不考标点符号了,大家又不训练了。
  2.淡化课本的教学
  教师、学生均认为高考又不直接考课文,课文教不教无所谓,还不如挤出时间多训练些考点。高一、二交班考试时还涉及课本的一些内容,教师便训练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其他的则一带而过,高三就更不重视课本的教学了。有的学校竟连《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名篇都不教,理由是高考不好出这方面的题目。
  3.教学内容的单调
  高一、二便对字音、字形、成语等几个高考知识点进行简单机械的训练,整个高三就更不用说了。某校将字音、字形两个知识点进行了整理,结果整理成一百五十多页的16开的手写体的讲义,教师讲得痛苦不堪,学生记得乏味至极,唉声叹气。后来分散训练,效果仍不理想。
  4.课堂结构的程式化
  语文课本应是很讲究艺术的课,可是为了逼着学生课外去背字音、字形、名句,大多数语文课变得程式化了。一开始便花5-10分钟进行默写,然后才进入正课,长期这样,语文课也就谈不上艺术了,也不用设计什么新颖别致的导语了。
  5.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课堂结构的程式化和知识容量的增大,很多语文课不得不变成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机械单调的刺激使学生听课效率极差、极低。
  6.作文训练的八股化
  为了便于阅卷老师的快速阅读和学生能得个切入分,教师往往教学生写新式八股议论文,即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分三个方面写,每一部分开头用一句话概括分论点,接下来用一、二个事例证明分论点。这样写下来的文章大体相似,束缚了学生的写作个性。
  7.考试次数的增加
  有些学校举行月考、周考,且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以考试代练习,促复习,教师还得花大量时间进行评讲,占用了大量的课时。
  8.课外阅读的弱化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阅读《读者》等杂志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大多数阅读课变成了语文知识的讲授课,课本上的名著不教或略讲,也未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没有阅读的欲望,学生的课外阅读已被弱化。
  
  二、有为而为的后果:为而无为
  
  1.无兴趣
  本应是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变得琐碎、呆板、索然无味,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甚至一部分学生还讨厌写作文。
  2.低效化
  我曾做过几次这样的试验,将一部分语文综合试卷分别发给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做,结果发现学生的平均分也差不了几分,这足以证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低效性。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理想,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高考语文成绩仍然不及格。以致学校领导和学生均认为语文课上不上无所谓,学校排课时总想拿掉一、二节语文课。
  3.低能化
  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有些同学竟然不会说话,表现为说话不得体,或词不达意,或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即使讲话,也支支吾吾;不会写常规的应用文;写的字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东倒西歪。
  4.不读书
  这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造成师生不读书。教师整天忙得没时间读书,学生不愿读书,导致师生知识面狭窄。
  
  三、语文教学的佳境:无为而为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历史、军事、天文、地理、生活和各种人物。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语文的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应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语文课本身的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而要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
  1.让大语文的教学观扎根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处处要用语文。大至国际交往,国家政策、法令的颁布,小至观看新闻和电视剧以及人与人的交往,无不涉及语文,无处不用到语文。因此,语文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让学生适当观看电视,阅读报刊,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花几节语文自习课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再说长江》,学生便可从中了解到祖国二十年来的可喜变化,欣赏到祖国美丽的河山,激发爱国热情,接受美的熏陶,还可以学到优美的解说词,获得相关的知识,这不是让学生轻松地提高了语文水平吗?
  2.让电视剧、辩论、演讲走进课堂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对字音,字形等内容,老师在共同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开展识记比赛、学生互测、教师检测等手段;对一些经典的叙事性的作品,如《阿Q正传》《长亭送别》《林黛玉进贾府》等名著,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观看电影、师生探讨、写文艺评论等多种形式;对于优美的散文、诗歌,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选内容进行演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些探究性的知识,可让学生搜集材料开辩论会,培养学生探究、合作、演讲的能力。
  3.让阅读落到实处
  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通过讲几套试卷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和积淀,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点拨和指导,让他们明白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和常见的文体应如何写。如教《长亭送别》《林黛玉进贾府》,就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迫切地想阅读原著。很多语文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喜欢阅读的人。
  4.让课堂结构优化
  不要将课堂结构程式化,每堂课一开始便进行默写检测,这样会挫伤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采用多种类型的课堂结构。精心设计好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通过唱歌、讲故事、朗诵、提问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课堂的环节也要灵活多变,可以以讨论为主,可以是讲授、讨论相结合,可以以表演为主等。总之,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是丰富多彩的,上语文课就是一种享受。
  5.让教学手段多样化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是师生的即兴朗诵,可以是听录音,可以是图片的展示,可以是多媒体,让不同的教学手段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6.让考试次数合理化
  考试次数过多,会引起学生厌学、厌考的情绪,浪费师生的时间,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批改试卷、评讲。可将周考改为月考,避免重复劳动,加快教学进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有为而为的教学模式可以带来眼前的利益,但不利于长远利益;无为而为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大力提倡无为而为的教学模式,努力发挥语文在育人中的独特魅力。
  
  陆亚红,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