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2006年高考成语透析

作者:杜传家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而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且强调的是在动态语境中考查成语的使用,即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强调语境在成语分析中的重要性,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等。如何应对高考“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考点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对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50例成语作以透析,以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
  
  一、考情报告
  
  2006年高考17套语文试卷对“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考点的考查整体状况如下:
  (一)题型及分值
  17套卷中有14套卷直接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熟语)”,分值为3分;在14套卷中有13套采用了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考查形式,选择正确或不恰当的项“平分秋色”,其中湖南卷只考查了一般常见的易混的近义词,天津卷将诗句、词语、成语等综合考查,虽采用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但仍是四选一的单选题的形式。
  (二)考点分布
  14套设题考查的试卷共设计成语例句50个,其考点分布状况如下:
  
成语误 语境不合 形义相近 望文生义 双重含义 对象误用 色彩不辨 前后矛盾 不合逻辑
用类型
考查    6    2     3    8     8    7    1    1
数目 
  (三)命题规律
  1、考查重点——熟语运用。从50道成语题来看,词语(熟语)考查重点仍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重点考查容易误解的词义、语境误判、对象误用、误解色彩的成语等。
  2、题料范围——贴进生活。在50道成语题大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课本中常见的成语,陌生的成语几乎为零;其次,日常生活、报纸时闻容易出错的成语出现频率较高;三是义项较多,运用灵活的成语出现频率也相对较高。
  3、考查难度——适中合理。50道题命题规范科学没有争议的状况,师生不必过于挖深、钻偏,应立足于“常见”。
  
  二、分类解剖
  
  14套设题考查的成语共50个,现作如下剖析:
  (一)语境不合
  ①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全国卷Ⅰ第2题A项)
  ②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全国卷Ⅰ第2题C项)
  ③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浙江卷第3题B项)
  ④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山东卷第3题C项)
  ⑤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山东卷第3题D项)
  ⑥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广东卷第3题C项)
  ①句中“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常指因一时疏忽或考虑不周引起严重的后果。而本句却是“变废为宝”的巧妙之举,语境不符。②句中的“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与本句语境不符。③句中“宛然在目”:仿佛在眼前,是一种回忆,而题目中的一切就在眼前,所以语境不对。④句中“筚路蓝缕”,也作“荜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难,这里强调作好禽流感的预防工作,不合语境。⑤句中的“不期而遇”是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对象是“人”。而语境则是说“打造‘信用政府’”与“发展‘民营经济’”两大热点同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合语境。⑥句“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而文中是讲要进步遇到问题必须多向别人请教,所以与语境不合。
  (二)形义相近
  ①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全国卷Ⅰ第2题D项)
  ②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浙江卷第3题A项)
  ①句中“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含惋惜之意。本句成败还是未知数,同时文中侧重成功之意,所以万不可据形义相近推断,这里应改为“成败与否”才恰当。②句中“不胜其烦”其义是不能够忍受烦琐的事务(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其形义与“不厌其烦”相近,若不细加辨析,容易出错,故改为“不厌其烦”。
  (三)望文生义
  ①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全国卷Ⅱ第2题A项)
  ②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安徽卷第2题A项)
  ③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安徽卷第2题B项)
  ①句中“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不能当作效法的典范或法则。而文意说的是对错误的看法,所以望文生义。②句中“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用在此处是正确的。如果望文生义便会误判。③句中的“不容分说”指不容许别人讲话就直接去做某事。而文中是说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怀疑的,因此,万不可望文生义,此处应改用“不容置疑”。
  (四)双重含义
  ①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全国卷Ⅱ第2题D项)
  ②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北京卷第4题A项)
  ③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出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湖北卷第3题B项)
  ④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湖北卷第3题C项)
  ⑤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四川卷第3题A项)
  ⑥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重庆卷第3题D项)
  ⑦有些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苦心经营的妙笔。(辽宁卷第4题B项)
  ⑧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坐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湖北卷第3题D项)
  ①句和③句中“捉襟见肘”即形容衣服很破烂,也可比喻困境重重,应付不过来,所以都正确。我们往往对第一个义项用法熟知而对第二个义项陌生一点。②句“首当其冲”也是一个双重义成语,指首先受到对方的攻击或压力,文中是指压力,为此用在此处正确。④句中“应接不暇”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指一路上景物繁多,看不过来。后来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本句采用本义。⑤句中“应运而生”: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原指顺应天命而产生,后多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此处采用后多指义。⑥句中“投桃报李”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此句将植物人格化,写出了自然界的和谐,所以比喻恰当。⑦句“苦心经营”既可指文学研究,也可指用在某些事情上的心思或精力,所以此处正确。⑧句“噤若寒蝉”形容不敢说话,亦指默不作声,此处用默不作声义正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