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教师的转变与调整

作者:李锡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说,语文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新课标的实施,势必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上作出相应的转变,以更好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那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作哪些调整呢?笔者看法如下:
  
  一、遵循一个前提——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语文教学狭义地理解为备课、写教案,即备课就是为课堂预先设定传授内容、传授过程、甚至传授效果,而这样的备课往往是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把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设置为教学目标,进而把它们强行灌输给学生,这同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是相冲突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这样的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动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被动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主人,学生是机器。总之,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正在发展并将持续发展的人。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我们只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其后果是严重的。现在我们必须更加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成为真正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决非容器、机器。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问题都必须“以人为本”,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关注学生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要使学生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要之,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涉及人生理想、生存意义和自我实现的方方面面,要引导学生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从而体现备课内容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而不能“一言堂”;要重视优生,更要重视和关爱中差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要和学生平起平坐,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合作、探究的关系,也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从而体现教学过程的人文性。在效果评价上,要尽量地看到学生进步的一面,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既要做他们学习的伙伴、指点者,还要做他们心灵上、精神上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健康成长,收获友谊、人生经验等等,从而体现效果评价的人文性。
  
  二、实践两个观念——大语文观念和课堂互动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实践两个观念,即大语文观念和课堂互动观。
  语文界有一句经典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就是说,要高度关注生活,因为生活处处有语文。这里的“关注生活”可作两方面的理解——关注书籍生活和关注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思考经典,叩问经典。在每年的暑假,可指导学生开展读名著活动,让学生自选书目、自己确定写作内容,作一回读书的主人。在此前提下,要求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读书笔记并作交流、展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文,并及时向他们推荐最新的好文章,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既有纵深的历史文化感,又有前沿的时代感。总之,要通过教师的各种搭建,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这是大语文观的第一个含义——关注书籍生活。大语文观的第二个含义是关注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关注时尚流行文化,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关注报刊、广告、影视作品,以培养学生从鲜活的生活中提取知识营养、人文营养的能力。关注民风民俗,以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珍视传统文化的感情。在每年的寒假可组织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让他们探究某一流行歌曲广为流传的原因,让他们介绍最喜爱的民居、旅游城市,让他们为亲人制作短信等。在当今这个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学生在很多社会实践中都可以直观而形象地学到语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书,而应该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一点,要把学生推向生活这个大舞台,从而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课堂。新课标的出现改变了教师以前不顾学生反应只顾自己满堂灌的陋习。我们老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的心灵相融,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无论是在设计教学环节还是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都应该有充分的师生互动的内容,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仍然走满堂灌和满堂问的老路。互动的前提是师生平等,互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现状以及学生意外问题的提出。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动起来,而且自愿地动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巧设计、巧点拨、巧组织,变课堂为活动的场所。要设计课堂前奏的互动化。这里说的课堂前奏指上课铃响后还未正式上课之前。这段时间,学生的心还在躁动,还没有从课间活动的热闹中平静下来。此时最好的办法即练字。先由教师在黑板上工整地抄一行字,抄的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古典诗词。最好来自当天学习的课文。教师抄好后,学生跟着在纸上工整地抄录几遍,最后集体朗诵一遍。这项活动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写字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书法的兴趣;三分钟演讲。演讲按学号轮流进行,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成语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时事评论、生活小事等。既可扩大学生的眼界,又可锻炼其表达能力演说能力,还可激发他们热爱语文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可谓一石三鸟。要设计课文要点互动。对于文章的重点难点,传统的方法是教师讲了又讲,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雾,原因就在没有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课文《孔雀东南飞》篇幅很长,但欣赏点很多,如何让学生花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精神享受?我在处理该课文时,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互动。我将课文分为两大点——语言点和欣赏点。语言点由我示范,让学生逐一归类,然后教师抽查、纠正、补漏;欣赏点我将课文的重难点理为这样几个问题:你眼中的刘兰芝、你眼中的焦仲卿、你眼中的焦母、你眼中的刘兄、诗的开头结尾各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刘兰芝回娘家前的精心打扮等,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组可自选一个点进行讨论,再推荐出发言人,本小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他们的看法也很到位。事实说明,这样的互动,学生兴致昂然,理解透彻,教学效果远胜于满堂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友善的互动课堂,让学生在互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自由活动,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掘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语文课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三、处理三组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时间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的投入可以减少了,恰恰相反,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投入的时间是增加了。以往备课中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参”三要素,是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要很好的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教材和教参一旦确定,就相对稳定,而学生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发展的人,所以“备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来概括。“台”笔者以为就是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教材,而“搭台”就是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媒介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建构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的组织学生唱戏。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应认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和教材这三对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桥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在教学环节的设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搞生搬硬套的牵引,也不是将学生一步一步带进教师所预先设置的陷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教师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指点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肯定者、欣赏者;而不再是权威、霸主、监督者、发号施令者。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指教师要掌控教材,超越教材;要入乎教材,又要出乎教材;要巧妙自然地将课内与课外很好地衔接起来。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是指要培养学生将课内知识牵移到课外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课本进行取舍,要果断地将学生喜爱的文章引进课堂,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教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