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散文阅读技巧管见

作者:韩延明




  作为四大文体样式之一的散文,以其短小隽永、精悍利落见称,被誉为文艺阵地的“轻骑兵”,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散文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散文阅读一般规律及技巧的研究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进一步激发对各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以为散文阅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一个中心”。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师,谓之乌合。”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无不寄寓着作者的喜怒哀乐,都意在表达一个“情”字。领会这个“情”字,进而挖掘出文章的中心,就占领了把握文心的制高点,进而高屋建瓴地通览全文,散文阅读尤其如此。纵观历届试题,大多数题目的设计都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抓住了主旨,就抓住了解题的法宝。如2005年高考试题阅读材料《一日的春光》(冰心),它的中心是赞美“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文后所设计的四个题目中就有三个与其中心有关,明确了中心,解题自然能够一语破的。
  二、抓住“两个基本点”。一篇经典作品总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毫无生命力;而优美的形式如同人的华丽的外表,失去了它,文章势必会枯躁乏味,读起来味同嚼蜡。高考所选篇目,大多是名家名篇,自然文质兼美。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不从“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入手,通过双向的解析、综合,准确把握文章脉络,领会精髓实质。通过阅读,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抓住文章最明显、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不必面面俱到。譬如,是直抒胸臆,还是托物言志;是借景抒情,还是借古讽今;是对比衬托,还是欲扬先抑……抓住了这两个基本点,也就从宏观上把握了全文,为解题铺平了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落实“三个代表”。散文就其内容性质或表现手法,可分为叙事散文、情景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面对一篇材料,必须通过细心研读,弄清统领全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并根据三大类别准确归类。在此基础上,提取出最能代表文章风格的重点字、词、语段,进而归纳分析:是叙事散文,所叙何事?有何线索?叙事意图?是情景散文,所绘何景?所状何物?所抒何情?情景如何相生?是议论散文,如何开篇?所持观点?蕴含哲理?弄清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作答时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四、遵循“四项基本原则”。散文阅读还有其自身的一般规律,简言之,在应试中应遵循四项原则:
  一是精神提升原则。任何一篇好的散文,都是精品美文,它无不透露出作者美好、善良、真诚、纯洁的心灵,表现出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因此,阅读时要特别注意精神境界的提升,引起情感共鸣。要把阅读的过程当做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熏陶自己情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情感上尽可能深地“进入”字里行间,深刻把握文章内涵。那种完全排除精神因素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会迷失方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是着眼全局原则。要力争从整体出发,而不是死扣、硬啃个别词句,断章取义必然会影响到对整体的把握。要细心体味文中蕴含的感情,进而体悟在这种感情之中又渗透着怎样的思想、观点或人生见解。要善于据理想情或缘情入理。应试者应始终站在高处,居高临下,洞察万象,文中情理,自在心中。在这种心态下去解题,自可胜券在握。
  三是重点突破原则。在整体感知之后,文章脉络已铭记于心,此时要迅速准确地筛选文章最明显、最主要的信息点,归纳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譬如,是直抒胸臆,还是托物言志?若属后者,所托何物?所言何志?二者有何相通之处?这样层层提挈重点,对全文要害洞若观火,成竹自在胸中。
  四是一视同仁原则。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文风,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雄奇,有的秀美,无论应试者性格如何,爱好如何,都应该对不同风格的选文一视同仁。无论是抒写豪情壮志,还是渲染虫鱼之乐,我们都应抱着一颗“公”心尽快进入角色,决不可因偏爱而造成阅读心理上的障碍。
  总之,散文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与技巧,对此,我们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在不断强化训练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韩延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陕西商南。